在追名逐利唯恐不及的現代社會裏,不要小瞧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態,它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它能抗拒物欲的誘惑,幫你事業有成。有了它,上帝不會忘記你,會教你徹悟人生的真諦,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即使上帝忘了你,也不要緊,最起碼你還會落個淡然適然,不急不躁,不至於讓心猿意馬把你攪得心神不安。
有一個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一座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再見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軍閥孫傳芳部隊有一位將軍在這個小城紮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後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
世上無處不淨地。
現代人也許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沒戲。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平淡中,給小城掃出了一片淨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淨,掃出了137歲高壽,誰能說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說:“10歲時被點心、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物欲更具誘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隨心所欲,就必然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麵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人體的神經係統常處於一種穩定,平衡、有規律的正常狀態。這些才是心靈的最大舒展。我們再看看那些拒絕平淡者,他們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腦袋,有的當了囚犯,有的雖然僥幸沒有被檢舉揭發出來,但他們整天心驚膽戰,心靈早已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熱之中。
知足常樂早已耳熟能詳,就因為它太簡單了,所以很難完成。
古人常說:“少欲無為,身心安在。”人的欲望本來就是無底洞,很難填滿的,住了三十平房子的人,希望住四十平;住了四十平房子的人,希望七十平;有一天買了七十平的大房子,想的卻是一百平,最後還未圓夢就歸西天了。
如此說來,富貴還真是李叔同所說的“草上霜”、“水中月”。
對於李叔同這種儉樸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其實無須多言。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大家都去瞻仰一下他涅槃後留傳於世的遺像,看看他身上那件補了二百四十個補丁的破僧袍,那是他出家二十多年身邊唯一的遺物。相信看到這個以後,所給你帶來的震憾和啟迪,一定勝過任何文字和語言的表述。第七節賞花看到半開,凡事見好就收胡文定公雲:“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曆試曆驗。邵康節詩雲:‘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李叔同《格言別錄》
我們每天都在努力,希望能事事如意,但總也未能做到,有時候心裏也在想,假如事事如意了是怎樣一個情景?比如我們希望有一套漂亮的房子,我們沒費多大的勁就得到了,那我們還希望什麼呢?於是房間裏的用件,又是我們希望得到的,當我們得到了我們還希望什麼呢?這些滿足來得是如此之容易,也就一點都不珍貴。當我們什麼都不希望的時候我們去幹什麼呢?我們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木頭人一樣,呆在滿足的空間裏,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一種木然。如果我們在等待一個遠方的親人,總覺得時間過得太慢,我們焦急不安,有一種受折磨的感覺。如果我們的盼望在它剛產生的時候就實現了,那麼我們還有什麼欣賞感呢?小的時候我們盼望長大,長大以後盼望成熟,今天盼望明天的到來,假如這一切都順人心意,那麼生命本身就毫無意義可言。所以,給自己留點欠缺的希望,賞花看到半開,留點回味和期待的空間,這樣的生活才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