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3)(3 / 3)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們既不貪圖,又不奢侈,豐衣足食,足矣。所以他們活得自在瀟灑,既不“累”,也沒那麼多煩惱和壓力。這些人大多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他們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正是“好花賞到半開時最是親切有味”,李叔同的一片苦心就是要警醒我們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須知,完全綻放開來的花怎能持久?還是見好就收吧!

儉樸的生活也自有其樂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李叔同《格言別錄》

李叔同有一篇著名修行講錄《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其中有這樣一段,足見他對儉樸生活的態度: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顏厲色地說: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呀!

我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民國九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若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麵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民國初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或是初出家的時候製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隻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李叔同如切身的行動彰顯了一代高僧的崇高操守,並且身在其中,自得其樂。

當然,儉樸生活並不一定是物質的匱乏,但它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狀態;儉樸生活也不是無所事事,隻是心靈的單純。一個清潔工和一個公司總裁同樣可以選擇過簡單生活,一個隱居者和一個百萬富翁如果都認同儉樸的做法,他們同樣可以更充分地吸取生活的營養,然後快樂終生。“儉樸”的關鍵是你自己的選擇和內心感受。就像素食主義隻是儉樸者的一種選擇,但並非儉樸生活的實質。

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的痛苦和勞累。事實上,隻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真正地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內在的自己而活,並不在乎外在的虛榮時,幸福感才會潤澤你幹枯的心靈,就如同雨露滋潤幹涸的土地。

我們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羅所說:“大多數豪華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對比豪華和舒適,有識之士更願過單純和粗陋的生活。”簡樸、單純的生活有利於清除物質與生命之間的樊籬,為了認清它,我們必須從清除嘈雜聲和瑣事開始,認清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哪些是過份奢侈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

人生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通常是多一份舒暢,少一份焦慮;多一份真實,少一份虛假;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悲苦。外界生活的簡樸會帶來我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從而我們將發現新生活在麵前敞開,我們將變得更敏銳,能真正深入、透徹地體驗和理解自己的生活,我們將為每一次日出、草木無聲生長而欣喜不已,我們將重新向自己喜愛的人們敞開心扉,表現真實的自然,熱情地置身於家人、朋友之中,彼此關心,分享喜悅,真誠以對。

歸根到底,李叔同所言儉樸的生活其實是一種“惜福”的態度。當你學會珍惜以後,你就會發現你擁有的其實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即使物質上匱乏一些,完全可以在精神世界彌補過來。記住擁有快樂,你就不比任何人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