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3)(2 / 3)

正如中國古語所說:“美好者,不祥之器。”凡事最好的不要完美無缺,否則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複告誡人們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唐朝的名臣李義琰就是這樣做的。

李義琰曾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沒有像樣的房舍,他的弟弟為他買了建房的木料。李義琰知道這件事後,對弟弟說:“讓我擔任國家的宰相,我已經感到非常慚愧,怎麼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從而加速罪過和禍害的到來呢!”

其弟說:“凡是擔任地方丞、尉官職的,尚且擴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這麼高,怎麼可以住在這樣狹小低下的宅舍中呢?”

李義琰回答:“人們希望中的事情很難完全實現,兩件事物不可能同時光盛。已經處在顯貴的官位,又要擴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禍害。”他最終沒有答應建房。後來,木料也腐朽了,隻好扔掉。房子雖然沒蓋成,但謙遜的美德已經養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穩固了,這樣的策略當然更高明了。

生活就是一杯水,杯子的華麗與否顯示不了一個人的貧與富。但杯子裏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接下來你有權力加鹽,加糖,隻要你喜歡。這是你的生活權利,沒有人能剝奪。但是你也應該知道,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

生活當中,該有多少人為了讓自己的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無謂地往裏麵加著各種各樣的佐料,諸如愛情、友情、金錢、喜、怒、哀、樂等等,所以他們都感到活得非常“累”。然而,卻有許多人都在自願地享受著壓力。

有則小笑話,不妨先來讀一讀。

有一隻狐狸,看圍牆裏有一株葡萄,枝上結滿了誘人的葡萄。狐狸饞涎欲滴,它四處尋找進口,終於發現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它又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無法鑽到圍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結果,回到圍牆外的狐狸仍舊是原來那隻狐狸。

其實,在生活當中,也有不少人為了“得”而無謂地失去很多東西。

為了生存,我們透支著體力和精力;為了愛情,我們透支著青春和情感;為了失去的親人,我們透支著無盡的悲傷。

體力也好,精力也罷,或是其他方麵的付出,都應把握有度,適可而止。

過度的體力和精力透支,無論是大喜過望,還是悲痛欲絕,都會造成精神上的無謂傷害。切記,“禍從天降”;“樂極生悲”。

另外,生活當中,對物質和金錢的求取,不要過貪。

貪者,失敗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貪而變貧,由貪而服法,由貪而寢食難安啊!

不過,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日子;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東西,硬要占為己有,那還能沒有壓力?

就如上文所提的那杯生活之水,若添加的成分太多,會導致水滿而溢出。還是現實一點,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做小笑話中的那隻狐狸,其實,吃到了與沒吃到葡萄還不都是那隻狐狸。

得與失是互為辯證的,得到多少,也就相應地失去多少。別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表麵上,他們看似很幸福,實際他們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個絕食六天的過程,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說到底,是吃到了與沒吃到都是那隻狐狸。人也是如此,享受到與沒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現實點講,無論幹什麼,都應適可而止,把握有度。幹力所能及的事,不要過於強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為之,於人無益又不利己,何必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煩惱和壓力呢?

生活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是活法不同。那就全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