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本身也是責任。一分榮譽,十分責任。一個有健康情操的人,當獲得某種榮譽後,興奮之餘,就是壓力。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新的課題。他往往不是擔心自己得的榮譽低,被別人看低了,而是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培根說“真正之名譽,在虛榮之外。”“名譽像一條河,輕漂而虛腫地浮在上麵,沉重而堅實的東西沉到底下。”如同稻田裏的稻子一樣,與名譽孿生的是虛榮。巴期卡也告訴我們“虛榮心在人們的心中如此穩固,因此每一個人都希望受人羨慕,即使寫這句話的我和念這句話的你都不例外。”這隻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態,但虛榮心過強會給人帶來無窮的煩惱。踏上虛榮的高台階,必定邁進自私的低門檻。
而實際上,人生在世,大家生來都是一樣的。沒有誰光彩照人、名氣壓人,也沒有誰低三下四,可憐巴巴。成功了,做出了大事業,有了大名聲,還是人;有做出大事業,默默無聞,也依然是人。這樣,追求名聲常常使有些人失去人的好些天然美好的本性,變成蕪雜,把天然扭曲為造作。名聲的壞處這樣就顯而易見了。品格修養極好的人就是能不把名當一回事,恢複人生來那種自然純正的狀態。
所以,像李叔同那樣的傑出人物對名聲之類的東西總是唯恐躲之不及,那我們又何苦還要刻意去求呢?別再為什麼“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事而煞費苦心了,須知,刻意去求,不僅得不到,反而壞名,這又何必?
富貴如霜,不必看得太重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總如草上霜。
——李叔同《斷句》
李叔同出身於富商之家,前半生可謂錦衣玉食,但是富貴金錢的概念在他眼裏卻是很淡,在他15歲時便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總如草上霜”的感慨,此種超然之態,出自一個15歲少年之身,實令後輩晚生們感慨萬千。
要說富貴,就不能不說“錢”的問題。
人的一生多少錢才能夠用?沒有細算過,但事實是,我們所賺的,往往多於自己的需求。古代聖賢尊崇:不為5鬥米折腰。可是現代人的問題在於,賺足了12鬥米,還要為15鬥米叩頭。
人的欲望是一種本能,不是罪惡。每個人都會有欲望,隻不過每個都不一樣,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與權皆備,過多的欲望,會使有血有肉的人變成機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閑,無事當看韻書,有酒當邀韻友。
怎樣看待人的金錢、財富、地位呢?
客觀地講:錢的作用是相對的。
眾所周知,錢可以買到“婚姻”,但買不到“愛情”;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美食”,但買不到“食欲”;錢可以買到“床位”,但買不到“睡眠”;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麗”;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愉快”;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諂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威望”;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軀殼”,但買不到“靈魂”;錢可以買到“幫凶”,但買不到“知己”;錢可以買到“勞力”,但買不到“奉獻”;錢可以買到“財富”,但買不到“幸福”……
錢是生活之必需,又是萬惡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駕馭!
一般情況下,人們隻跟自己的同事團體來往,這個團體才是他們衡量自身成敗的參考指標。例如,在一些國家,年收入在2萬美元到3萬美元間的階層,有他們自己的社交圈子。在這個圈子裏,一年賺2.96萬的就堪稱高收入,2萬元的則是低收入。一年賺2.96萬的人如果要采用一年賺10萬塊錢的人的標準,結果一定是有失落感,而非滿足感縈繞。如果人人都和比爾·蓋茨比富我們的社會一定比現在更動蕩不安,許多人也會終生不滿,生活在痛苦的深淵。
而唯有把榮華富貴當作身外之物,不受金錢的奴役,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待人生,更充實地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