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2)(2 / 3)

承認自己無知、少知為智者之舉。謙虛態度和強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知之甚多者,則恰恰給人一個無知的印象。

老子說:“崇高的德好似峽穀,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似混濁。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易經》中說:“謙虛可以亨通,開始或許不順利,但由於謙遜,必然得到支援,最後能夠成功。”說:“謙遜,通行無阻。因為天的法則,是陽氣下降,救濟萬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則,是陰氣上升,使陰陽能溝通,所以亨通。天的法則,使滿盈虧損,使謙虛增益;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入謙卑;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福謙虛;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虛受到尊敬,發出光輝,在卑賤時也不違背原則。所以,君子能夠有始有終。”《易經》對謙虛的闡釋格調特別高,可見我國傳統文化是如何尊重謙虛的。

《尚書》中也有句通俗易懂的名言:“謙受益,滿招損。”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有必要養成“虛懷若穀”的胸懷,做到“守之以愚”、“守之議謙”。

刻意求名反而壞名辱身喪名,莫不由此!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李叔同《格言別錄》

1937年5月,弘一大師為廈門第一屆運動大會寫完會歌後,青島湛山寺夢參法師奉住持談虛法師之函就趕到了廈門,表示要請弘一大師前往青島弘法。大師答應了,但他像是要履行他自己的“改過遷善”的諾言,特有三約:

一、不為人師;

二、不開歡送會;

三、不登報吹噓。

僅此“約法三章”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已把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很淡。

是啊,人生有許多虛浮之事,在李叔同眼裏名利皆是如此。而某些庸俗淺薄之人卻認為這是生命之本,墮入名利之中。其實人生之真實之厚重恰恰在於擺脫這些虛浮之事。

人生的目的有身內和身外之分。

身內的目的,知天達命,不求身外之物,人便活得自在逍遙。

身外的目的,刻意強求,為名譽,為金錢地位所累,欲壑難填,人間毀譽無窮,如何顧及得了。

正如莊子所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這話怎麼理解呢?什麼“至人”、“神人”、“聖人”當然不是神話裏的神仙,莊子指的不過是品格修養極好的人。這樣人明白為人處世做事的最高道理,在他的心目中,沒有自己的私利,自己和他人打成一片,在利益上,我就是他人,他人也就是我。

無論至人、神人、聖人,還是凡夫俗子,人生無非生活工作。事業成功了,也不特別喜悅,因為這是正常的結果。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自自然然。失敗了也不悲哀、絕望,因為事情有成敗之理,因此,失敗常在事情發展的可能之中。這樣,人超越了成功失敗的困擾,那剩下的就是人心安理得的生活與工作。這樣看似無所作為,但人生在世最根本的東西得到了保證。生活本身就是人的作為。

由於無己、無功,也便無名了。社會發展,有許許多多的人幹出了轟轟烈烈的事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因而獲得巨大的名聲。這使那些人突然之間身價百倍,那光彩、那地位一下子超出了常人。這也使一般沒幹出大事業、未獲得大名聲的人羨慕不已。於是,在社會生活中便出現利己、求功、求名的事情。這對於社會曆史的發展,有必要的一麵,但也有不好的一麵。人要名,就必然地在出名前為強求出名而苦惱,出名後,又會被俗話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麻煩困擾。

虛名,它能為人帶來一時心理的滿足感,也就使爭名、爭虛名的事常有發生。為了虛名而去爭鬥,是人世間各種矛盾、衝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諸多煩惱、愁苦的根源所在。虛名本身毫無價值,毫無意義,任何一個真正的有識之士,都不會看重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