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1)(2 / 3)

這兩個超級富豪為什麼行為如此冷酷吝嗇?關鍵就在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似乎總有個聲音在他們耳畔叮囑:“永遠不夠。”奉行這樣一種貪得無厭、永不知足的財迷哲學,他們雖然擁有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卻給自己,給身邊的許多人帶來了不幸。

給生命一片寧靜的天空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李叔同《格言別錄》

1937年,李叔同在青島弘法時,有一件事頗為人稱道。當時的市長大人對李叔同仰慕已久,欲作東宴請,可不料被李叔同以一首詩回絕了:昨日曾將今日期,短榻危坐靜思維。為僧隻會居山穀,國士筵中甚不宜。盡管事情不大,可從中足以體現李叔同“不為外物所動”不被功名利碌、聲色犬馬所累的虛靜人生觀。

靜不是無所作為,靜是一種精神境界。任憑它外界紛紛擾擾,熙熙攘攘,我獨不卑不亢泰然處之,做我該做的事,這樣的生命何其從容灑脫!

能以平靜的心態做事做人,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外物所實,不僅能讓我們成就非凡的人生,更能讓我們收獲無盡的快樂和幸福。

為什麼經常聽見有人抱怨生活中沒有快樂?答案就是我們太浮燥了,沒有保持一種積極寧靜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心總是處於一種過高的期望之中,總是因為外物的不圓滿不如意而心生怒氣。所以才沒有快樂,而一般情況下,越低姿態的心態越容易得到滿足,平靜的心態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有時候寧靜之中本身就蘊藏著愉快的因素,不能夠愉快的人常因無法獲得“愉快”所致,仿佛達不到愉快即“不應該”。而且怪罪“不愉快”是由外在環境造成,自己是被害者,無力掙脫困境。

每月隻需三千元就能過好生活的人,萬萬不必為三萬元而辛苦折腰,忙忙碌碌的背後,隻累積一堆苦澀,最終一無所有。心理學家的研究早已顯示,過度使用體力的人,會換來焦慮、不安、恐懼、心荒、煩悶等等心理症狀,看不清自己局限的人,結局辛苦。

而如今忙得要死、忙得要命,經常被無意識地掛在嘴邊,忘了忙到要死,非死不可的窘境,為何該忙?

人生固然需要忙碌,但過於忙碌卻失去了生命的本來意義,因為忙碌雖然是必需的,卻不能解決人生本來的難題,對於洞悉生活奧妙的人來說,忙碌是一種扼殺,是一種愚蠢,是一種複雜,是一種煩憂。

為什麼說忙碌是扼殺呢?因為我們的一生,如果是一個基數,它應該藏著許多命與運的組合,命是天給的,運是自己給自己的。命,難變;運,可改。命規定一生隻可以賺3000萬元。有人用10年賺足,準備等死了;有人30年賺到了,準備悠閑;有人用一生的心力賺它,天天奔忙。你準備用多少年?它由你決定,如果你隻顧低頭走路,卻忘了抬頭看景,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說忙碌是一種愚蠢呢?我們平常判斷對錯的標準實在太功利了,舉例來說,住在郊區的日子,來訪的朋友都說——便中不便。交通還算方便,但是買菜、逛商店很不方便。過慣了方便的生活,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早已忘了如何“享受不便”。太方便了,讓四體不勤。不方便,使散佚的活力重新如奔泉湧出;不方便,使得出門靠腳,提菜使力,是不便,卻是福分。誰說這樣的生活不是別有洞天呢?

為什麼說忙碌是一種複雜呢?我們知道,人的生活越簡單,其樂趣越大。而生活的目的太多,忙忙碌碌反而不知所措,無法選擇。比如說,住在山上,空氣好,可惜濕氣太重了;郊區美,可惜離市內大遠了,好安靜,卻沒有大型購物中心。而住在城裏,生活很方便,卻沒有了清新的空氣和安靜的節奏。人生,其實常常處在兩難之間,有一好難有兩好。兩難,是讓人抉擇的,但更多的人卻因此而迷失了。

為什麼說忙碌是一種煩憂呢?忙碌的目的是為了掙錢,掙錢的目的是為了悠閑,但過於忙碌卻難得有“閑”。有錢有閑,是多數人的夢,可惜的是,有錢的人,常常沒有閑;有閑的人,又往往沒錢。

到底有錢好,還是有閑好?

但兩者從來就不可能同時得到。羅斯福總統曾說過:“我從不憐憫那些苦幹實幹的人,他們除了自我毀滅之外,實在一無是處。”

所以,我們應該拒絕忙碌。多忙一事,便少一分鍾,完全忙於工作,便不得閑。我們要閑,所以不忙。心理學家說:閑是治療忙的最佳方式,我們完全同意,因為:閑是朝氣,積則利人。

一般來說,忙多半是為了工作賺錢,但誰知道,人的一天裏僅有四至六小時的美好精力,多則假矣,意思是說:工作太久的人,隻是摸魚。史懷哲曾經說:“沒有工作的英雄。”其中的意思大概是說:忙碌並非英雄本色吧。既如此,對於俗世中的功名利祿、聲色犬馬,何不暫時放一放,像李叔同那樣,學會拒絕一些無謂的應酬、飯局給自己的心靈一片寧靜的天空,讓我們享受現在,享受虛靜給我們內心所帶來的絲絲清涼,享受從容不迫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