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矜”字毀你一世英名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李叔同《格言別錄》
何為“矜”?此處意指自大、自誇。李叔同的這一句警世之言,不僅是在時時提醒自己,更是送給晚輩後生的一記厚禮。
李叔同不愧為一代宗師,對人性、世態的洞察真可謂入木三分。就像富人手中的錢一樣,再多也禁不起無節製的揮霍,一個人的功勞再大,貢獻再突出,也禁不起一個“矜”字的侵蝕。在“矜”字麵前,再高尚的人也會墮落,再優秀、強大的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矜”字害人之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誠如杜牧在總結秦朝滅亡時所說:“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現在我們套用一句俗話:“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正是一個“矜”字讓強大的秦朝自掘了墳墓。有時候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明明不懂的事情,偏偏要裝作很懂的樣子,結果到最後鬧出不少笑話,重者命送黃泉,悔之晚矣!
所以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智者是不會自傲自大、自以為是的,與“矜”字為伴的隻有蠢人!
三國時代,那位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總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嘛,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呢?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也可能是另外一種局麵。
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不僅是古人,驕矜依然是現代人身上最大的毛病。
有的人依恃著自己的才能、學識、金錢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實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發瘋,如狂犬。做人如果與“狂”相結合,便會失去人的常態,便會產生不文雅的名聲。
一般來說,人們稱狂妄輕薄的少年為“狂童”,稱狂妄無知的人為“狂夫”,稱舉止輕狂的人為“狂徒”,稱自高自大的人為“狂人”,稱放蕩不羈的人為“狂客”,稱狂妄放肆的話為“狂言”,稱不拘小節的人為“狂生”……
狂妄與無知是聯係在一起的,“鼓空聲高,人狂話大”。舉凡狂妄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評事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中,隻有自己最好;在他們眼裏,自己好比一朵花,別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人可比,現時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全部不在話下;有的人學了幾套拳腳,自以為武功高強,身懷絕技,到處稱雄,頗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氣勢。然而,狂妄的結局隻能是自毀,是失敗。
人們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無本事,本事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心裏都有數,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一個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李叔同不知多少次勸戒自己的弟子、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謙抑為上,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隻有這樣,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不被一個“矜”字毀了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