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眼界大千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4)(2 / 2)

禪宗經典《正法眼藏》對人生的提示是:生即生,滅即滅,正視這輪回往複,均屬自然。不怨天,不尤人。

我們在翻閱禪宗語錄時,最使我們震驚的莫過於禪師在死亡之前的那種寧靜曠達了。用“視死如歸”一詞語來形容禪師對待死亡的態度,是絕對沒有一絲誇張意味的。唐代法常禪師是這樣告別人世的:有一天,法常禪師對弟子們說:“將要來臨的不可抑製,已經失去的無法追回。”弟子們大概感覺到了什麼,不知說什麼好。靜默之間,忽然傳來老鼠的吱吱叫聲。禪師說:“就是這個,並非其他。你們各位,善自保重,吾今逝矣。”說完就去世了。再有,以燒佛像取暖而聞名禪林的天然禪師是這樣逝世的:長慶四年六月,禪師對弟子們說:“準備熱水洗浴,我就要出發啦。”洗完澡,禪師戴上笠帽,穿上鞋子,操起拄杖,從床上下來,腳還沒著地,就去世了。

類似的記載在禪宗語錄和傳記中屢見不鮮,更不是後人寫作時的美飾和杜撰。得道禪師在死之前絲毫沒有驚怕和恐懼,沒有因留戀人生而引起的痛苦和不安,沒有因世事牽累而造成的遺恨和困惑,而是通達從容,不失詼諧,保持了禪的風格、禪的精神的連貫和一致。禪師們對待死亡有此共識,出於多方麵的宗教和人生涵養,其中有一條,那就是清楚地認識了自我在自然界中的適當位置,反映了禪對生命流程,對生死規律的深度認同。

生死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他可以躲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碌碌無為度過一生;也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每一個關鍵時刻盡力地發揮出自己的光和熱,為自己的一生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值得回憶的東西。當然,這得需要與命運作鬥爭的勇氣和心胸。有時候,在與困難作鬥爭的過程中,盡了最大的努力,也未能使希望實現,這時,我們也不要氣餒,而要正視現實,查找根源,盡己所能,曆煉心誌,為以後能迎頭趕上打下良好基礎。

《正法眼藏》告誡世人:在無常到來之際,國王、大臣、親屬、仆人、妻子、珍寶,一切都是空的,隻能一個人孤獨地奔赴黃泉。

的確,在死亡麵前,國王、大臣、親屬、仆人、妻子等,無論是高貴還是卑賤,無論是富有還是貧困,都是無計可施的。受到這種人生無常的哲學思想熏陶之後,人們就會理解心平氣和是悟道的表現,也就能夠平心應物地生活下去。

良寬禪師這樣寫道:“病就讓它病好了,死就讓它死吧!”可見,再沒有比良寬禪師更心平氣和的人啦!連李叔同還要“悲欣交集”一番,而這位良寬禪師竟隻剩下“欣”了,此等胸懷真是古今罕見。人生是不可預測的,世事無常,不知在什麼時候人的生命就要中止了,誰都逃不脫,誰都躲不掉,既是這樣,何不放下一顆心,坦然麵對?當然,正視死亡並不是為了什麼也不做,等待死亡。相反,了解死是為了更好地活。明白了死不可避免,生命如此脆弱,我們就應當用虔敬的、感激的、清醒的態度和最大的熱情、最大的勇氣,去過好生命的每時每刻。人生如呼吸一瞬間。如果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腳走路,什麼時候用自己的腳走路?如果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腦子思考,什麼時候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如果我們現在不說自己想說的話,什麼時候才說自己想說的話呢?如果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世界,什麼時候我們再去感知世界?如果我們現在不過自己真正的生活而跟著別人、跟著習俗、跟著輿論跑,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去過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呢?生命的無常和短暫,不應當成為我們厭棄人生的理由,相反它激發我們用這樣一種態度去生活,那就是: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隨處做主,立處皆真!

無論是為俗為僧,李叔同一生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但他從不為此貪功爭名,在晚年時反而以“二一老人”之名自勉。何為“二一老人”?即: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此中淡泊超然的處世之態,足可令後輩仰慕不已。正所謂“不爭名時名自來”,“一錢不值何消說”的李叔同到如今反而成了人間一道說不盡的風景。——淡泊超然的李叔同

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