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眼界大千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2)(2 / 3)

心地善良,這是美麗的源泉。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有愛心的人,才有豁達的心胸,真誠地與人相處,善待家人、朋友和他人。和這樣心地善良的人交往,如春風蕩漾人們的心田。有愛心的人,能夠得到生活的回報,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過好平平實實的每一天。我們積極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現在的我們大多肩挑家庭和事業兩副重擔,扮演著多重的社會角色。隻有堅信美好的生活目標,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才能以強大的勇氣,想方設法戰勝困難,順利走過人生的低穀,從工作中贏得快樂和自信,從家庭中得到“家和萬事興”的美好幸福。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李叔同所言“為善最樂”的意思是說快樂是在具體的善行中獲得,所以人不僅要有一顆善心,善行同樣重要。善心是善行的內在動力,善行是善心的外在表現。善心,就是高尚的靈魂、仁厚的品德。心靈美,行為必美。相反,倘若內心卑鄙陰暗,那就必然總在算計別人,即便偶然“行善”,也隻能是偽善而已。善心,就是愛心。心存大愛,自然胸懷寬廣,誌向恢弘。父慈子才孝,官仁民風淳。希望別人善待自己,首先應該善待別人,人人都能與人為善,愛與善的土壤就會越來越堅實,和諧與溫馨的空氣就會越來越濃厚。從這個意義上說,與人為善,是一種擺脫了淺薄與狹隘的自我完善,是一種超越了低級趣味的至真至美!

慈悲之心怎可圖利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李叔同《護生通集配詩·生的扶持》

《生的扶持》是李叔同在《護生畫集》上做的配圖詩,說的是兩隻螃蟹相互攙扶、互相幫助。連螃蟹都能發慈悲心行善積德,為什麼我們人類幫助他人之前總要衡量自己的得失,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呢?其中寓意之深刻,令人汗顏!

李叔同就是想通過這副畫告誡世人:以慈悲之心助人不是交易,不應期待相等的回報。別斤斤計較,要付出便要付得心甘情願。要讓別人感激,不是要人感到內疚。其實老天爺很公平,有付出一定有回報,隻是回報不一定來得如我們所預期。因此無所求的態度才最健康。

要是你到處怨恨別人不知感激,那麼該怪誰呢?是該怪人性如此,還是該怪我們對人性不了解呢?讓我們試著不要指望別人報答,那麼如果我們偶然得到別人的感激,就會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如果我們得不到,也不會為這點難過。

人類天性容易忘記感激別人,所以,如果我們施一點點恩惠都希望別人感激的話,那結果一定會使我們大為頭痛。

一個住在紐約的女人,她常常因為孤獨而不停地埋怨,她的親戚裏沒有一個人願意接近她——這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如果你去拜訪她,她就會連續幾個鍾頭不停訴說她做的各種好事。

她幫助過的侄女們偶爾會來看看她,隻是為了責任感。可是她們都很害怕來看她,因為她們知道必須坐在那兒好幾個小時,聽她拐彎抹角地罵人,還得聽她那沒完沒了的埋怨和自憐的歎息。後來這個女人無法威逼利誘她的侄女再來看她的時候,她還有一個“法寶”:心髒病發作。

她是不是真發心髒病呢?是的,醫生說她有一個“很神經的心髒”,才會發生心髒亢進症。可是醫生們也說,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她的問題完全是情感上的。

這個女人所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注,可是她稱之為“感恩圖報”。而她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愛,因為她去要求它,她認為那些是她該得的。

亞裏士多德說,“理想的人以施惠於人為樂,但卻會因別人施惠於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能表現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卻代表低人一等。”不管怎樣,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我們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隻享受施予的快樂。

如果為他人付出時還心想:他應該感激我,我應該得到回報;他應該感到內疚。

那根本不算是付出,那是交換條件。

可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在一邊付出一邊索取,可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付出的太多而獲得的回報卻太少。這樣想的人無異於自尋煩惱,其實仔細想一下,在施恩於人時,在幫助別人時,你不是已經從這一善舉中得到快樂,儲蓄了感情嗎?你已經有了收獲,又何必為別人是否回報這份恩情而計較呢?

施恩望報既是在苛求自己,也是在苛求他人,生活中就是這樣,你可能會付出很多,但永遠不要企圖付出就該回報很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