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2)(3 / 3)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為“獨”從而導致很多人不“慎”。既然沒有人看見,自己做了什麼別人也不會知道,那麼我就可以放縱一下自己了。就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一個人的道德在滑坡,他的醜陋的一麵在擴大,總有一天會滋生出罪惡。世間的誘惑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總是在人們孤獨的時候來襲,如果人們抵抗不住,就有可能被拉下深淵。

“慎獨”應該是一種內在的要求,人們隻有把道德變成自己內心的一種要求,才能夠真正實踐“慎獨”。我們“慎獨”並不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此時我們麵對的是自己赤裸裸的靈魂,我們之所以在別人麵前有些事情不敢做,是因為別人在自己心目中有一席之地。那麼為什麼在獨處時這些事就敢做了呢?難道就沒有人看見嗎?李叔同在《改過實驗談》一文中說:“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是的,無論何時,都要小心謹慎、以此為戒,要隨時隨地要求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值得別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克己之道在於“忍”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製之,其道在一“忍”字。

——李叔同《格言別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周遭處處充滿爭執和誘惑,如果我們一味縱己之欲,不加以克製,最後勢必會“作繭自縛”,自作孽怎可活?

所以,李叔同說“己性不可任”,最好的辦法就是“當用逆法,製之,其道在一‘忍’字。”

中國人立身講究忍氣吞聲,做人要學會忍辱負重。在中國人眼裏,忍耐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成熟的涵養。

“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類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競爭的方式。大凡世上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芥末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達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縱然有點愚勇,終歸城府太淺。人有時大愚,小氣不願咽,大禍接踵來。人應該為自己的快樂而活著,切莫因別人的失禮而生氣。誰都不願被別人所左右,如動輒生怒,恰恰自陷於受別人左右的陷坑,不僅左右你麵部表情,而且左右了你的心理情緒。這樣你最易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激將法”正是如此。忍耐並非懦弱,而是於從容之中冷嘲或蔑視對方。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大智大勇的安身立命的藝術,用老子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這句話來評論恰如其分。

無論是民族還是個人,生存的時間越長,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業,誰都難免經受一段忍辱負重的委屈曆程。因此,忍辱幾乎是有所作為的必然代價,能不能忍受則是偉人與凡人之間的區別吧。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皆英雄人物忍辱軼事。屈辱能令人發憤,催人奮進,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向上動力。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臏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作《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也。”“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也是因宮刑而後著《史記》。忍耐既可明哲保身,又能以屈求伸,因此凡是胸懷大誌的人都應該學會忍耐,忍耐,再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