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說:“即使你獨自一個人時,也不要做壞事,而要學得比在別人麵前更知恥。”宋朝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意思是說慎獨就是不自欺欺人。古聖先賢之所以倡導慎獨這種道德修養方法,是因為裏邊的確包含著合理的東西,它是一種自我立法,是一種自我珍惜,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一種自我負責。
的確,一個人在不受任何外力所約束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最難察見其本性,所以,不要因為沒有人察覺就放縱自己的惡習。
東漢年間,有個叫楊震的人,飽讀詩書,德行也高,被稱為“關西夫子”。那時,政治腐敗,貪官汙吏多如牛毛,而楊震卻能“出汙泥而不染”。他家都是布衣粗食,經常吃不上肉。有人勸官位越來越高的楊震,起碼應該為子孫後代留下點產業,他一笑置之,說:“我的家人能讓後世稱做清白官吏的子孫,這種遺產不是比錢財更有用嗎?”
楊震任荊州刺史時,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朝廷便委任王密為昌邑縣令,王密對楊震十分感激。
幾年以後,楊震調任山東東萊太守,上任途中,路過昌邑。王密一直記掛著楊震的恩德,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晚上,王密自個到楊震下榻的館驛拜望。寒暄一陣之後,王密關上了門,從懷中掏出一個布包,對楊震說:“學生能有今天,全靠恩師栽培,這十兩黃金,不成敬意,還望笑納。”
楊震很是驚訝,他嚴肅地說:“當初我推舉你,是因為看你很有才學,也認為你很懂禮。但從今天這事看來,你並不了解我,趕緊收起來吧!”
王密以為楊震不收,是怕人壞了名聲。於是湊近楊震低聲說:“天黑了,沒有誰會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
一聽這話,楊震臉色都變了。他斥責道:“你送黃金給我,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誰知道呢?自古以來,君子慎獨,意思就是說即使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仍然不做問心有愧的事。我們哪能以為沒人知道,就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呢?我希望你不要讓我後悔我的推薦!”
王密羞愧難當,急忙起身謝罪,收起金子走了。據說經過這次教訓,王密後來也成為一個十分廉潔的官員。因為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震把自己的書房題名“四知堂”,他本人被美譽為“四知先生”。
古代君子“慎獨”,從本質上顯示了儒學的“內聖”精神。也正所謂“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人生修養的整個過程中,“慎獨”之道就在於培養和強化人的自重、自愛、自律意識。一個人不能自重,便失去了人格意義上的自愛,沒有自重、自愛,也就很難做到嚴格自律。一般說來,在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乃至一個國家中,人群中自律意識的弱化,當其處於少數時,尚無礙事興人和的大局;當其人數劇增,尤其是管理層和骨幹分子的人數達到相當數量時,便會正氣難揚、歪風漸長。這一點,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古人尚知慎獨自律之重要,現代文明人更應好自為之。
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衝闖紅燈、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還相當普遍,而且已成為某些人的一種頑疾。我想,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增強全體市民的公德意識,特別要提倡和學習在公德麵前保持慎獨的精神。
不但佛家重視“慎獨”,“慎獨”也是儒家講修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境界。個人獨處,他人不知,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做的事別人不知道;另一種是你隻是有一種想法但沒有實施,別人更不會知道。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嚴格地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也就真正做到了“慎獨”。
獨自一人的時候,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能否保持正直,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它也體現了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高低。每個人都有獨處的時候,人往往就是在這些時候會有邪念,或者做自己知道不對從而在別人麵前不敢做的事。就是因為這一點,產生了許多罪惡,這是十分可怕的。獨處時,沒有外界的幹擾,不會有人注視你,從而也就不會顧及麵子問題;同時由於寂寞,思想便活躍起來,總要想些什麼,做些什麼,一個有高尚的品質和高度的自律能力的人,能夠在享受寂寞的同時思考一些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