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人的思考與行動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順利,智慧迭出,情緒就好。看天,天是藍的;看花,花是好看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還沒做完甚至還沒開始著手做,障礙一個接著一個,頭腦轉不了彎兒,情緒就波動,看什麼都不順眼,盡管它們和你高興時所看到的一模一樣。
如果情緒僅僅是思考與行動的終極或“排泄物”——如果事情做砸了就痛哭一場——那也罷了,糟糕的是,情緒會改變你原來的思維方式,並不可避免地對你以後要做的事產生巨大影響。
一般人都有不易控製自己情緒的弱點,但人並非注定要成為他情緒的奴隸或喜怒無常心情的犧牲品。學會怎樣消除破壞我們舒適、幸福的生活和阻礙我們成功的情緒敵人,是一門最精深的藝術。
我們應當盡力抹掉頭腦裏一切令人討厭的、不健康的情緒,每天清晨起來,我們都應該是一個全新的人。我們應當從我們的思想長廊裏抹去一切混亂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和諧、使人振奮、清心怡神的東西。
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克林頓麵臨的對手是布什。從外部形象看,年僅46歲的高大英俊的克林頓當然比年紀老邁的布什占有很大的優勢,但布什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對手,是一個老牌政客,在從政經驗的豐富與外交成就的顯赫這兩個方麵,克林頓無法同他相比。雖然如此,克林頓在電視辯論中並沒有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架勢或進行人身攻擊,而是要在廣大觀眾麵前展示出一個沉著穩重,從容大度的形象。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電視辯論中,辯論現場隻設一個主持人,候選人前麵都沒有講桌,隻有一張高椅子可坐,克林頓為了表示他對廣大電視觀眾的尊敬,一直沒有坐,並且在辯論中減少了對布什的攻擊,把重點放在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長12年間所取得的政跡上。克林頓的這種彬彬有禮的做法,立即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好感。
最後一次電視辯論中,克林頓英俊蕭灑的姿態,敏捷的論辯與幽默機智的談吐使他出盡風頭。他對布什的責難不屑一顧,而是得體地對廣大觀眾說:“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宮期間的為國操勞,又希望選民能鼓起勇氣,敢於接受更佳人選。”話音剛落,掌聲雷動。不久,克林頓成功當選美國總統。
在這場競選中,克林頓表現了充分的自製力。可以這樣說,自製是一種能力,一種可靠的自我限製行為,也是一種義務。快樂源於自製,成功也源於自製,一個能自製的人是一個令人折服的人。
人們對社會精英是極為挑剔的,競爭對手可是隨時盯住你的行為,抓住一點失誤就會伺機掀起軒然大波的,這就要求你格外謹慎、細致和小心。在特定的場合與特定的環境下,說話要慎重點兒。試想,如果克林頓聽到布什的責難生氣、發怒,那就會授人以柄,弄得自己難以下台。
一個人要有忍耐力,還要能適時地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不讓消極、對事物有害的情緒爆發出來,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影響他人和群體的情緒,影響大局的發展。
如果你覺得擔憂,發愁或焦急時,如果你不自然地緊張或與自己過不去時,如果你處在心理低穀的時候,你不妨暫停一會兒,在心裏告訴自己說:“這並非一種睿智聰明、思維敏銳的人所過的生活啊!這並非一個完整的人的生活啊!這隻不過是一個從未享受過生活樂趣的無知者的生存方式啊!”這樣想過之後,你的情緒就會逐漸平靜下來。誠如李叔同所言,“定火”確實是一門功夫,需要的是修煉、克製,需要的是自己戰勝自己。
修養盡在獨處時群居,守口;獨處,防心。
——李叔同《格言別錄》
關於自身品性的修養,李叔同很推崇古代賢者、聖人所傳下來的慎獨功夫,在自己的著作當中,曾多處強調慎獨的重要性。
李叔同為什麼要說“獨處,防心”呢?這是修煉自己“慎獨”功夫的關鍵。正是因為心不設防,蠢蠢欲動,才會萌生邪念、雜念,而做出有違自己原則的事來。所以才要防心。
如何防心呢?很簡單,審視自己,表裏如一即可。切不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要做君子,就要做一個徹徹底底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