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嚴於律己如秋風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李叔同《格言別錄》
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應該像秋風掃落葉般不講情麵,對待別人就不同了,應如春風般溫暖。李叔同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詮釋得如此親切有味,我輩真應該仔細品味一番。
的確,對待評判自己的一言一行,最忌如農貿市場買菜時的討價還價,一臉和氣。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怎可嘻嘻哈哈一帶而過!
古代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很多人以此就為所欲為不檢點自己的言行。但也有一些開明的皇帝,能夠以身作則帶頭用相關的法律約束自己,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決不遮遮掩掩,甚至能勇於悔過,下詔自責。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一個典範。
有一個名叫黨仁弘的大將,曾經跟隨唐太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很受唐太宗器重。唐朝建立後,黨仁弘做了廣州都督。誰知這位封疆大臣,很貪婪,自恃功高權重,在任上貪取財物達一百多萬。不久,被人告發。公元642年,大理寺查清他的罪惡後,依法判處黨仁弘死刑。
消息傳到唐太宗耳朵裏,他正在吃晚飯呢,於是馬上命令撤掉晚飯。他想到黨仁弘的才略和為大唐江山立下的汗馬功勞,很想給這位大臣一條生路。於是,他憑著皇帝的權威,下令大理寺改判,將黨仁弘黜為平民,流放欽州。
處理完了,唐太宗還在想為什麼一個開國功臣就變成了貪官。他非常不安,越想,發現自己的處理越不妥。經過反複思考,他感到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就把幾個心腹大臣叫到金鑾殿,商討事情的嚴重性。
白發蒼蒼的宰相房玄齡說:“陛下貴為天子,切不可這樣自怨自責。不能因一點小錯就當眾貶低自己,以後靠什麼維護自己的威信呢?如果陛下威信掃地,天下也就危險了。”
很多大臣善意的勸告唐太宗不要小題大做,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但唐太宗說:“小錯,也是錯。自古以來,賢明的國君很重視取信天下,我徇私枉法,已被天下恥笑。如果認識到錯誤,又沒膽量承認錯誤,豈不是更為天下恥笑,更失信於百姓嗎?做皇帝的,有法不依,有錯不認,還談什麼威信?又靠什麼統治天下呢?”
最後,他毅然決定,把五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召集到宮廷,當眾宣布:“我偏袒黨仁弘,亂了國法,犯下大錯,現在當眾悔過。為了懲戒,從明天起,我要到京城南郊坐席思過,謝罪三天,每天隻吃一頓素餐,並布告天下,讓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件事。”
大臣們希望太宗不要這樣自我懲處,一再磕頭請求,從早晨直到傍晚。最後太宗降下《罪己詔》,說:“我有三項罪過:第一條罪,錯用黨仁弘,識人不明;第二條罪,包庇黨仁弘,因私情擾亂法令;第三條罪,親近好人但沒有給他賞賜,討厭壞人卻沒有給予處罰,賞罰不明。”他還下令把《罪己詔》布告天下,讓所有的人都知道。
大家看到皇帝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勇敢地承認過錯,就更加自覺遵守國法了。唐太宗也因此才親筆書寫了中國曆史上最華麗的一頁篇章——貞觀之治。
俗話說“人無完人”,不管你是千古帝王,還是平頭百姓,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關鍵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自己的過失。如果你能及時修正自己,你的品性人格自會日趨完善,他人也就樂於接受你。相反,你不加約束地縱容自己,則勢必在歧路上越走越遠,從而徹底地毀掉自己。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為嚴於律己不僅僅是要在大事上明辨是非,在點點滴滴上的縱容,同樣可以把你毀掉。
古人說“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如果放任自身某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小毛病而不加以及時自覺並且有效地修正,終將會釀成災難,小則身敗名裂,大則招致亡國。嚴於律己就要要求我們要時常依照好的準則來檢點自身的言行和思想,從善如流,否則等出現不良後果再深深痛悔都已太晚!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防微杜漸”,意思是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展。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有個典故的。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臣,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裏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後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