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2)(2 / 2)

還有另外一種人,提起他們讀書學習的故事來卻總令我們肅然起敬。

就像我們的主人公李叔同。9歲那年,其他孩子還在昏天黑地玩耍的時候,他則常常呆在書房裏,一呆就是半天。家裏請的啟蒙老師常雲莊先生,麵對這個鳳眼寬額,聰明好學的孩子,授業更是慎重,常引得李叔同嗜書如命、背誦如食。每當常先生赴“三取書館”講學,他便尾隨老師身後,悄悄入席,從旁聽講,像個貪婪的牛犢,拚命地吸吮著文化的乳汁。自打常先生啟蒙以來,他讀了《孝經》、《唐詩》、《千家詩》,並能背誦和講解。然而,9歲的李叔同其癖好可不僅僅是誦詩。之後,他又央求大哥為其請來天津著名書畫篆刻家唐靜岩先生,教授他書法和篆刻。再後來,趁家中請戲班,又學唱戲,再後來東渡日本學美術、學西洋畫……

可以說,李叔同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渡過的,從不懈怠、從未停止。李叔同的一生真正實現了古人的誠訓:一日不學,百事荒蕪。所以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習永遠不可有自滿自足之心,要知道藝不壓身,隻要是對人生、對事業有用的知識技能,盡可來者不拒,隻要肯學,什麼時候都不為晚。

歐洲有句諺語:“學習永遠不嫌晚。”這和東方的“活到老,學到老”如出一轍。

的確,學習應該成為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特別是現在學科分得很細,往往隔行如隔山。文學出身的人,不懂得曆史,曆史出身的人,不懂哲學。李宗盛有首歌的名字叫“忙與盲”,我們盲點太多,要做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豐富的人,必須正視自己的缺陷和無知。怎麼樣來彌補呢?就要勤學好學。孔子說他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師項橐,讀易經“韋編三絕”等故事,都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表率。無論我們處在什麼年紀,隻要決心發奮學習,都來得及。

最後,我們把李叔同教導他的學生——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一句話送與大家共勉:“時代是進步的,將來新的事物是層出不窮的,多學習,有學習的機會不要輕易地放過。”

莫讓時間隨流水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歌曲《落花》

人生苦短,以至於我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生命已在不經意間匆匆而過。從浪跡天涯的公子哥兒到文壇才子,藝界名士,每當回首往事,李叔同內心自會有數不清的感受,而最終至深的感歎就是“傷青春其長逝”。

關於惜時,李叔同有很多這方麵的歌曲,一為自勉,二是警策青年學子把握青春、珍惜光陰。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落花》、《長逝》、《悲秋》等幾首歌曲,現錄而示之,與大家共勉。

《落花》的旋律采自何處不詳,但曲調穩促精進,配以別致而不含糊的歌詞,在空靈曼妙的氣氛中唱起來令人確信時間一去不複返的客觀事實:

紛,紛,紛,紛,紛,紛……

惟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絕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芳菲菲以爭妍;

既乘榮以發秀,倏節易而時遷,春殘。

覽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

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歌曲一開始就給人一種時間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向前飛逝之感,接著便闡述“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的哲理,最後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出現了一個重點強調:“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尤其是最後五個字“青春不再來”突現得十分彰顯。

《長逝》表現的是跟《落花》一樣的主題,隻是歌詞更為淺顯明白:

看今朝樹色青青,

奈明朝落葉凋零。

看今朝花開灼灼,

奈明朝落紅飄泊。

惟春與秋其代序兮,

感歲月之不居。

老冉冉以將至,

傷青春其長逝。

是的,“傷青春其長逝”!這裏,我想起了一些李叔同“惜時”的片斷來。這雖與《落花》《長逝》二歌無必然聯係,但說來與讀者玩味,亦能對李叔同有更多的了解。

曾經和李叔同一同在春柳劇社的歐陽予倩以為李叔同脾氣異常,這並不是信口雌黃,因為他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