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看今日俄羅斯(2)(1 / 3)

我的俄羅斯留學印象

成鍵

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0年前初到俄羅斯的那個下午,豔陽高照,天高雲淡,是一個冬季裏難得的好日子。從搖晃了一個星期的國際列車上下來,踏著莫斯科遠東火車站內厚厚的積雪,我這個初出遠門的南國少年,一下子被撲麵而來的刺骨的寒冷打蒙了。這就是許多老一代中國人魂牽夢繞的俄羅斯嗎?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樹木和房屋也是白的,我的四麵八方除了白雪還是白雪,雪地裏反射的強光刺得我一下子睜不開眼來。當時的溫度可能有零下20來度,我身上套著兩件厚厚的羽絨服還是被凍得直跳,暴露在外的雙手沒過幾分鍾就失去了知覺,我不得不對著它們拚命哈氣,以免被凍僵。多年後我才明白,俄羅斯冬季裏的晴日是最冷的,因為積雪的融化還要從外界吸取更多的熱量,而滿天雪花的時候反而會讓人倍感溫暖。

從火車站向外走的時候已是夕陽西下,腳下踩著“嘎吱”作響的雪地,兩邊是一米多高的雪牆,耳邊不時傳來遠處火車站內播音員清冷而陌生的女聲,一切都象極了童年時代一個模糊的夢。當那輛國際列車鳴著汽笛緩緩離開站台,向著我們來時的方向駛去的時候,我的淚落下來了。當時的我真想扔下手中的行李,不顧一切地再跳上火車,因為它開向北京。腦海中父母臨行前鼓勵的話語和他們那殷切的目光打消了我的念頭,我對自己說,男子漢不能打退堂鼓,我是來上學的,就一定要學業有成才能回家。這樣的思想讓我戰勝了對寒冷的畏懼,並支撐著我度過了在莫斯科的第一個嚴冬。

斜陽、白雪、刺骨的嚴寒、銀裝素裹的大地,這樣的畫麵就是我對俄羅斯的第一印象,應該說它是冷酷而凝重的。俄羅斯,我對你並沒有一見鍾情。也許是第一印象不好吧,我一直都不太喜歡這裏的冬天,雖然很多人認為隻有潔白的北國世界才最能體現俄羅斯的特色,普希金等詩人還留下了大量讚美冬季的詩篇,但對我來說,它實在是太寒冷而漫長了。

冬季的俄羅斯,早晨9點天還是灰蒙蒙的,下午4點剛過,天色已經暗淡。剛來時,很不習慣,上午的一半都快過去了,可四周還是靜悄悄的。人們的日常工作,諸如商店營業、機關辦公、學生上學,等等,似乎都壓縮在白天那短暫的六七個小時裏。在戶外的活動也很少超過兩個小時,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有暖氣設備的室內進行的。前蘇聯70多年的建設,給俄羅斯人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公共福利,所以即使是在經濟最蕭條的日子裏,俄國的老百姓也從未擔心過自己的生計問題。

拿莫斯科的例子來說吧,在這個擁有1 0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裏,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輛私家車,如果因為工廠倒閉或公司破產等原因下崗,莫斯科人就可以開著自己的私車四處去開出租攬活,足以掙出自己的日常開銷。轉型時期,這種做法非常流行,以至於生活有保障的有車族也經常在空閑時“捎上一段”,掙點外快,莫斯科市的交警也大都默認了這種行為,隻要不違反交通規則就行。在俄羅斯的其他城市裏情況也大多如此,所以在俄羅斯生活過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無論大街小巷,隻要一招手,馬上就會有好幾輛車停在跟前,既有老式的拉達、伏爾加,甚至也可能有全新的奔馳、沃爾沃。如果會侃價的話,司機們的收費可能更為低廉。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聖彼得堡旅遊的時候,我攔下一輛警車問路,沒想到警察直接將我送到了目的地,當然,臨下車時他也沒有忘記向我索要車費。

再舉個在俄羅斯各地都很普遍的例子,幾乎城市裏的每家每戶在郊外都有自己在蘇聯時期親手搭建的簡易別墅和一片菜地,那時是為了接近大自然,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自己的身心,現在就成了許多家庭解決生計問題的直接來源——在菜地上種的土豆、白菜、西紅柿等蔬菜既可製成罐頭類食品長期食用,也可拿到市場上出售掙錢,維持一家的最低生計。夏季到來後,每個周末的出城公路上都塞滿了各種各樣的車輛,俄羅斯人無論貧富,都爭先恐後地逃離城市,舉家前往位於郊區或大或小的別墅,享受在大自然懷抱中的安謐生活。我所認識的一位俄羅斯朋友經常在夏天的時候帶我去他的簡易別墅參加聚會,他教會了我在森林裏分辨各種蘑菇,我們一起在草地上燒烤,在天然湖中遊泳,在錄音機的伴奏下盡情歌舞,這些情景直到現在仍然曆曆在目,像俄式風景畫一樣留在我的腦海中。

剛到俄羅斯的時候,市場上還很蕭條,食品短缺,即使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也不例外。國營食品店裏經常能買得到的隻有雞蛋和冰凍帶魚,自由市場上也隻有土豆、白菜和西紅柿出售。有的時候從國營農場裏開來一兩輛載滿新鮮食品的大卡車,居民們就自覺地排著長隊依次購買。以至於很多俄羅斯人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隻要看見有人在排隊,一定要跟著去排,因為賣的肯定是緊俏商品。出於無奈,我也曾經不止一次跟其他同學一起排過這種蜿蜒數百米的長隊,身前身後都是滿頭白發的俄羅斯老人,看見他們在風雨中氣定神閑的樣子,我終於明白了“浪費生命”這幾個字的含義。難怪當時人們常說,俄羅斯人生命的三分之一都用在了排隊上麵。好在現在的俄羅斯在幾任領導人的努力下,市場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商場和大型超市裏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俄羅斯人再也用不著擺長龍陣了。

我喜歡逛莫斯科最大的商店“古姆”(ГУМ),它位於莫斯科的心髒——紅場的東部。“古姆”的中譯名是“國家百貨公司”,建成於19世紀末,建築外立麵為氣勢恢弘的古羅馬風格,開闊而華美;內部為三排遊廊式的商場,明顯可以看出法式宮廷建築對俄羅斯設計師的影響,浮雕和壁畫錯落有致,遊廊之間還能見到各種風格的噴泉,讓遊客不禁聯想起葉卡婕琳娜行宮的風格來。在琳琅滿目的商場中,本國民族工藝品和歐美國家的精美商品隨處可見,各種膚色和語言的遊客川流如梭。“古姆”內每隔十幾米就有供休息用的長椅,咖啡館和飲料部巧妙間雜其中,購物環境舒適而典雅。在“古姆”旁邊是於20世紀90年代新修建的地下商場,從地麵遠遠望去,該商場的標誌性建築是兩座仿巴黎盧浮宮入口設計的玻璃造金字塔,商場內陳列的大多數為流行服飾和電子產品,價格也比“古姆”要便宜許多。地下商場和國家百貨公司比鄰而居,和諧共存,充分體現出俄羅斯古典建築和現代商業完美結合的風采。

與“古姆”和地下商場風格迥異的,是俄羅斯各地大大小小的露天市場。到過俄羅斯的中國人一般都知道在莫斯科東北角的大型小商品和日用品集散地——集裝箱市場。該市場位於地鐵附近,占地達數十平方公裏,由於緊鄰依茲邁伊洛沃(Измайлов)公園,被中國人形象地簡稱為“一隻螞蟻”市場,裏麵有2萬多名從事著輕工業品經營的華商。他們早出晚歸,辛苦經營,就像螞蟻一樣的操勞著。在集裝箱市場的ACT區是中國商人最多的地方,這裏能買到從自行車到電飯煲的各種國內商品,服裝鞋帽更是應有盡有,可以說“隻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華商們在為國內滯銷商品尋找出路的同時,也解決了許多中下層俄羅斯人的購買需求。莫斯科大大小小的貿易市場,和中俄邊境的貿易交往一道,為中俄民間貿易做出了巨大貢獻。“一隻螞蟻”規模龐大,顧客群不僅局限於莫斯科和俄羅斯,也包括了獨聯體在歐洲部分的成員國,甚至每天都有從土耳其和意大利的長途客車在市場當中穿梭,上下車的乘客大都大包小包的滿載而歸。在莫斯科生活過的許多中國留學生都有過在這個市場打工的經曆,雖然工作辛苦,環境也不是很好,但相對來說,收入還是不錯的。我沒有在集裝箱市場工作過,但也經常在周末到這裏閑逛,和一些練攤的同學或者朋友聊聊天,去中餐館嚐嚐地道的美食,再順便買上些急需的日用品。在中國區穿行,耳邊是熟悉的鄉音,滿目是琳琅的國貨,真有一種置身國內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