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讀書偶得(1 / 3)

這不是紙帛的時代,而是一個電子的時代,讀書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很少有朋友碰麵會問到:最近讀什麼書?人們談論更多的是酒樓、服裝、車輛、旅遊……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是幸福的,畢竟物質極其豐富,享受物質理所當然。

還有人在讀書嗎?深夜,一盞如豆,溫暖柔和的燈光下,斜倚在床上捧書靜讀,偶爾隻有輕翻書頁的沙沙聲。或者一杯清茶在側,一手攤書,一手捉筆,邊讀邊記。常常一個人走在街上,望著晦明晦暗的窗口,便會想象這樣的鏡頭,也許窗口背後的人根本與讀書無關。

常會聽到朋友說自己從來不讀書,但其談吐文雅,甚至出口成章,文才飛揚,我就對古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說法有些懷疑。究竟是古人錯了,還是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造就天才的時代,不用讀書學習,便可知天文通地理曉文學?我一直認為天才是存在的,比如李白、杜甫、蘇軾、馬克思,甚至魯迅和毛澤東。可他們依然是勤奮刻苦的,他們付出的努力超乎我們的想象。魯迅說,“其實即使是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所以,即使是天才,不學習,估計“氣”也難“華”。當然嘍,說自己乞丐的不一定是乞丐,渾身上下一襲名牌的大款也常調侃自己是民工,其實這是一種自負的做作和矯情。

電腦是可怕的,它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人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不懂電腦意味著文盲。這句話大致可以庸俗地理解成這樣,在今天不讀書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玩電腦就是不可理喻的。當我們把文字敲打在屏幕上的時候,我們和紙的距離越來越遠,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模式逐漸形成,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恐怕就是坐下來順手按下電腦開關,然後在一聲“叮咚”的開機音樂中,開始自己一天的生活。一種模式形成很久了,一種習慣就這麼會被自己任性地蔓延,曾幾何時,電腦成了唯一寄托心情的載體。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最初遭遇網絡的時候,幾近於癡迷和瘋狂,一些熱衷聊天的女性甚至被對方一句無關痛癢的安慰感動的涕淚橫飛,這樣的時候常常將自己整個地沉浸在自己的感性思維中,與現實的距離越拉越遠。

我總是提倡回歸生活,隻把電腦當成一種媒體或者工具來看待,如果要學習,讀書應該是最佳的選擇,網絡會讓人沉迷,失去自我,一個人不能將自己丟失太久,不能總是一成不變地在一個漩渦中周旋著。我惶恐地觸摸著流失的時間,年輕會很快與自己擦肩而過,我需要自由的、純粹的、知識的、自然的、有意義的生活,因為生命經不起如此地浪費。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能讓人瞬間安靜下來的書。我在書店終於碰到了這本書,又是徐遲的譯本,沒有理由不把它買下來。對於徐遲,了解的不多,作品讀的也不多,但中學課本的那篇《哥德巴赫猜想》激勵了整整一代人,我們在記住一個叫陳景潤的數學家的時候,也記住了一個叫徐遲的作家。但真正喜歡上徐遲,恐怕還是這本由他翻譯的《瓦爾登湖》。

譯者說:“如果你要讀這本書,最好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再打開這本書。”我說,如果你沒有一個安靜的心,你屬於網絡的浮躁,那麼這本書對於你來說是艱深的,是難讀的,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雲。

它的確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也是一本健康的書。它的文字富有提升、誘導和穿透功能,如輕風細雨,讓人心神怡然。因為讀這本書的緣故,早晨就不想再賴在床上,聞著被窩渾濁的氣息,心智混沌,而是被自然吸引,想給心一個方向,讓自己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光是空泛的幻想和寄托。我需要很多,我對自己說,我需要健康的身體,清新的空氣,明亮溫暖的陽光,愉悅靈魂的知識,情趣相投的朋友,所以我必須找到那個健康的我。於是嚐試著變換種生活方式,有了某個晚上的早睡和早起,有了某個時刻的品茶捧讀,有了擺脫網絡困擾的自信,這樣的日子其實也很好。

是在誰的家裏,應該是在你的家裏吧,那是我唯一一次走進你的家門,提著一捆書。你的家是簡樸的,不是我想象中的奢華,吸引我的是一套精美的音響。我想作為女主人的你,每天會一邊做著家務,一邊打開音響,但那天你沒有打開音響,而且我不知道這客廳裏的音響你多久沒有打開,也許很長時間沒用了,它僅僅是一種擺設。我說,網絡占用你的時間有些多了,我希望你盡量地少上網,或者讀讀書,或者聽聽音樂,不要在網絡上聽,而是用音響,放上正版CD,安靜地斜靠在沙發上,輕輕打開一本書,微閉雙目,把書反扣在臉上,聞著書本散發的紙香,讓那純淨的聲音,讓那輕輕跳動的音符,滑過你的耳膜,那是種立體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