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讀書偶得(2 / 3)

喜歡戶外的你,隻是找不到能和自己一同享受陽光的人,盡管你跟著各種各樣的所謂“驢子”們翻山越嶺,隻有你心裏明白,“磨腳”不等於“享受”,當你想把對大自然的一種熱愛講述給別人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聽眾。你怎樣才能使別人懂得沙漠的起伏如同少女優美的曲線,你怎樣才能使別人懂得湖水的純潔透明如同少女的眼眸……

天氣不錯,陽光透過窗戶暖暖地灑在床前,也填滿了整個房間,很溫暖,很愜意,沐浴這樣一室陽光,心也柔和平靜了許多。

一天總是這麼重複著巡回,日出日落是自然規律,由於電腦網絡故障,晚上有更多的時間來陪兒子,柔和的燈光照在兒子的臉上,他做作業,蹙眉伏案一副專心致誌的模樣,我便可以看一會自己喜歡的書。你呢,也會如我一般,不再是當初那種慵懶狀態,讓房間裏安靜下來,兒子在做功課,你打開床頭燈,倦靠床頭,問自己已經多久沒看書了,曾幾何時伴著一盞柔燈,品著一杯淡茶,享受著那一本書,一杯茶,一盞燈,一個影子的生活。今天這份溫暖就這麼真實地縈繞著你,你一定會捧起那本《挪威的森林》,因為我喜歡那種淡淡的憂傷,喜歡這些優雅詩意的文字。

茶在你的手裏,也在我的手裏釋放著溫度,芳香溫潤著需要溫暖的心房,燈光柔和地散落在書頁上。

其實,我一樣感謝網絡,如同一位朋友所說,網絡讓自己結識了情趣相投的朋友,但網絡還是一個媒體,真正吸引我們的應該是文字後麵那顆善良的心。記得某一年某一天,我陪朋友逛書店,我們悄然地盤桓在書架之間,偶爾會停下腳步,抽出一本來品評一番。我曾經極力向朋友推薦張愛玲、石評梅,那天她買了一本廬隱的《濱海故人》,我覺得她適合讀那樣散發著淡淡憂傷的文字。朋友也是個性情女子,天賦敏感,文章寫得質感靈性,極具感染力。

年前我和兒子去書店的時候,又買了一本耶利內克的《啊,荒原》。其實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作者自己也曾經說過她的作品是不可翻譯的,但讀她的文字富有挑戰性。我曾經買過一本她的《鋼琴教師》,這本書是我在看望一位朋友的路途中,坐在車上看完的。

我是喜歡逛書店的,但逛書店也給自己沉重的壓迫,麵對這浩如煙海的古今名著,會突然感覺自己的渺小,感覺到生命的短暫和不可把握。那些陳列在書架上的書呢,仿佛是一粒微塵,它靜靜地躺在那裏,麵對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它不知道誰將把它帶走,又是和哪些人成了伴侶。它不知道帶它走的人是否就會珍惜它。一本書的命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就如我們無法把握命運對我們的安排一樣。此刻,我選擇了這本書,或許僅僅是因為書名,這本書被我歸屬了我,在某一段時間內,它的命運就和我息息相關了。

有人說,“讀書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即使憂傷落淚,思緒翻湧,仍然是痛並快樂的曆練”。這句話使我想起了博爾赫斯,他在一篇隨筆中說:“讀書是一種略帶憂鬱的享受……”不知不覺之間,自己也覺得活得越來越粗糙,曾經是電視,後來又是網絡,我們的生活空間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我們在無所適從之際也越來越浮躁,書籍被我們疏遠了,再也沒有了一杯茶一本書消磨一個個夜晚的餘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真的很困難,人越長越老,交往多了,應酬多了,看電視的時間多了,說廢話的場合多了,讀書隻是偶爾空下來時的調劑。人似乎很難安靜下來,如果晚上有大片空白,常常會發愁如何打發。於是就期待著電話響起,有人來約,或者吃飯喝酒,或者聊天打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