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一個聰明可愛、反應靈敏的小家夥。很小的時候,大概是一歲五個月,我把他抱在懷裏教他背誦詩歌,他奶聲奶氣地煞有介事地學著我,我當時還用錄音機給他錄了音,隻可惜我沒能堅持下來。那時候,我堅信兒子一定是個喜歡讀書的孩子。
但是,後來的情況似乎不是這樣,兒子總喜歡動手,什麼東西都要鼓弄鼓弄,結果家裏的電話、鬧鍾甚至電視機都被他“鼓弄”壞過。我發現,他對讀書並不感興趣。我看到一篇文章說蘇聯教育家蘇霍姆臨斯基經過多年的研究證明,正確的閱讀方式和大量的閱讀實踐能直接促進大腦的發展。有些小時侯聰明伶俐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應越來越遲鈍,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養成正確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美國一位大學教授對205名各方麵比較出色的孩子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讀書。這讓我好著急。過去聽人說,父母如果喜歡讀書,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影響,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兒子就是不受我的影響。我對兒子說,為什麼世界上很多偉人都癡迷讀書,假設他們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或許就不會成為偉人。我甚至找到了許多這方麵的資料想啟發兒子。
可是兒子依然我行我素。我曾經是一名教師,後來又做了行政工作。也許是工作性質的關係,我越來越缺乏耐心,大多時候隻是埋怨孩子不喜歡讀書,卻不知道該如何培養他的閱讀興趣。最後,我發現問題其實出在自己身上。
兒子盡管有時候很強,但我還是能感覺到他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他不喜歡讀書,是因為他更喜歡直觀的東西,比如做手工,比如參加運動項目,他都會做得很好。我覺得針對他的性格,要慢慢地來。
任何人隻要對自己從事的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他就會積極地創造完成。否則,他會感到枯燥,感到吃力。或許兒子的讀書欲望是讓我們給扼殺了,兒子一直好奇心很強,當纏著我們為他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往往很不耐煩,或者不理睬或敷衍一下。我和孩子的媽媽終於明白,首先是要培養他的興趣。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喜歡聽故事正是喜歡讀書的前奏和萌芽。作為家長,應珍惜孩子的求知欲,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厭其煩地講,並告訴他這些故事是從書上讀來的,讓孩子對讀書有一種美好的向往。
我們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家庭環境對他的讀書習慣的形成也有影響。平時我們常常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他的精神自然無法安靜。看來還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讓孩子讀書時保持安靜。有時候,我們陪他一起讀書,他顯得很開心,看來父母要經常在孩子的書房裏指導他讀書,讓他認為你是他的知音,和孩子交流體會,讓孩子體驗到書房的溫暖。有空還要經常帶孩子逛書店,盡量滿足他購書的欲望。
潛移默化很重要,關鍵還在我們做父母的。為了讓兒子受感染,家裏許多地方都擺上了書,就是為了隨時隨手都能觸摸到書。吃過晚飯,一家人坐在客廳裏,每人都拿一本自己愛看的書靜靜地讀著,這樣的夜晚多美好。當孩子抬眼望去,媽媽在伏案讀書,專心致誌;爸爸在埋頭讀書,沉穩不亂,他會自然地投入到書本當中。全家一起讀書應該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無聲的鞭策。這樣的夜晚,用不著大喊大叫,用不著戒尺,孩子會自動地投入到書的世界中去。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那麼靜謐,那麼和諧。換言之,大人們看著電視,打著麻將,聊著閑天,旁邊的孩子哪有心思讀書,更不用說讀出“書趣”來了。
我們一家人都在努力地改變著,隻是想讓兒子喜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