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去世的第二天,她的黨校同學從四麵八方趕來,在靈堂裏給她過了一個“特殊”的生日。
《祝你生日快樂》的旋律在靈堂裏響起,如泣如訴。同學們還像以前一樣給她買了生日蛋糕,點燃蠟燭,和以前不一樣的是,這裏不再有生日party的快樂,隻有綿綿的痛苦和憂傷。同學們打開啤酒,一瓶又一瓶,輪番給她敬酒,那場景,那氛圍,看上去實在是不協調,甚至是有點不合常理。同學們還是選擇了這樣的祭奠方式,他們哭著、喝著甚至是“罵”著:“罵”她不該這麼早走,走得悄無聲息;“罵”她不夠哥們兒,一直對朋友隱瞞自己的病情;“罵”她無情無意,連親人也不打聲招呼,連遺言也沒有留下……
冷的麵孔滾燙的情
2004年春節,對於被“革職”還鄉的柳昆來說,那是一個“窩囊”年,家裏沒有一點兒喜慶氛圍。他拒絕邀請,閉門謝客,母子倆在家裏歎息。柳昆自幼喪父,母子倆相依為命。母親視兒子為驕傲,她不知道兒子犯了什麼“王法”,隻聽人說是紀委的王書記“罷”了兒子的官。
大年初一一大早,王瑛冒著風寒,跑了幾十裏山路,一路打探著找到柳昆的家,叩開了那扇清冷的柴門。
“柳昆在家嗎?王書記給你拜年來了。”隨從人員站在門外喊。
這的確是意想不到。打開門看到站在寒風中的王書記,柳昆頓覺一股暖流從身上流過……
“王書記,這麼遠的路,這麼冷的天……”握住王瑛冰冷的手,柳昆一時不知說啥才好,開門把王瑛讓進屋裏。
“媽,王書記給您拜年來了。”柳昆接過王書記帶來的禮物,讓老媽跟王書記見個麵。
聽說來人是王書記,老人出人意料地轉身進了裏屋,連聲招呼也沒打。
看到這令人尷尬的一幕,王書記知道在這裏,她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人遇事總有一時想不明白的時候,可總有一天,我們之間的誤解會消除。王瑛這樣想。
“柳昆啊柳昆,知道為什麼今天我要來看你嗎?今天是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新的一年開始了,你打算怎麼幹?是破罐子破摔,還是重新奮起?你早年喪父,母子倆相依為命,你能走到今天真的是不容易。你是老媽心中的太陽,是這個家的頂梁柱啊!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訓使人成熟,經曆就是財富,你還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你必須振作起來。你犯的錯誤性質嚴重,可你的本質並不壞,缺乏的是黨性觀念和群眾意識不強。站起來,別趴下,這就是我對你的希望……”
“柳昆啊柳昆,人要成功,必須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自己認為自己能行,這是自信;第二,別人認為你能行,這是能力;第三,自己的身體要能行,這是條件。這三條基本要素你都具備,為什不能做一個成功者?”
柳昆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地感受到語言的穿透力和它所產生的震撼力。王瑛語重心長的囑托,循循善誘的開導,撥雲見日的點化,讓他折服。王瑛的光明磊落、虛懷若穀,讓他感激、感動。柳昆流淚了,這是他長大成人後第一次流眼淚。他暗暗發誓:不辜負王書記的期望,放下包袱,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