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我是我爸爸的兒子”(1 / 1)

--祝《文化長廊》開辦五周年

《莆田僑鄉時報》已經辦了五年了!接到責編的約稿電話,我嚇了一跳:日子過得真快!算一下,我在這張報紙發了六次稿,五次在《文化長廊》上。兩篇畫家的人評藝評,兩篇莆陽風光知識小品,另有一幀照片,那是《江上行》在山西太原參加全國“映山紅”戲劇獎調演時拍的,不知責編從何處找到。

年輕時羨慕別人被約稿,自己則頻頻接到退稿;如今自己被人約稿、催稿,反而懷念當年自由寫稿的好時光。這情形頗似單身漢朝思暮想成家立業,結了婚卻懷念無拘無束的自由時光一樣……並且,被約稿還有這樣一種憂患意識:我真的老了嗎?

放下電話我抹了一把前額,心海深處跳出一句清脆的童聲;那是初出校門的頭幾年,同學關係還熱乎,我去仙遊出差,找到縣政府裏同學的宿舍。同學夫妻都不在家,卻有個四五歲的兒子迎上來,我明知故問:“你是誰?”“我是我爸爸的兒子!”小家夥站直了身子響亮地回答說,又圓又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自豪的笑……美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事過二十多年,這小家夥自己的兒子也該四五歲了吧!但我腦海中清晰地留下這一幕。同樣一句話,或同樣這意思,如果由一位年過半百的作家、記者或其他文化人來說,則有“作秀”之嫌,或簡直就令人作嘔了。

《文化長廊》說的都是文化人和文化事,在市內同類出版物中是最好的。作為市政協委員,我每期都看。但我這話是指特定的人特定的事。不久前,我在其中看到一篇寫畫家的文章。畫家是老畫家,老畫家應該尊重,應該宣傳。因為誰都心知肚明:宣傳的越多這畫就賣得越好。一般來說,評畫家的文章,當大說特說畫家人品之高,畫品之美,但該文偏不,文章一開頭便反複宣稱,該畫家如何有文化,文章的結尾還重複了兩遍。細讀文章,所舉“有文化”的例子是畫家精通兩門外語。我想,這畫家畫的是中國畫,外語再精,也精不過老外。若以外語的水平論,讓一位“更有文化”的老外畫張中國畫賣給你,你要嗎?

畫家有文化,就像農民會種田,工人會做工,幹部會開會一樣正常。這些年經濟發展快了,文化有點趕不上趟,於是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呼籲重視文化建設,真假“文化人”紛紛登場,什麼“旅遊文化”、“飲食文化”、“廁所文化”等等,幹什麼都想戴上文化的帽子。

辦好事做實事都要先把事情做好,而不忙於命名。“未生子先號名”是莆田一句諷刺人的話,做文化工作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