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洶湧商潮中一份珍貴的向往(1 / 1)

--《藝苑筆談》代序

“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雲,海麵越來越低,海浪越來越高……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這“海燕”是俄羅斯民族永恒的文化理想形象。

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形象,莆仙人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比如媽祖,比如“仙作”。

媽祖形象的誕生與“海燕”形象相比,雖然相距萬裏之遙,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足見人類思維的普世同一性:也是在風狂雨驟的海麵,波濤洶湧,四周漆黑,萬分危機瀕臨絕望之際,紅衣少女,衣裙嫋娜,水袖飄飄,高舉紅燈籠一盞,浮現在漁人的麵前--這形象,不但激勵了生存的信念,奮進的鬥誌,更以其優美的姿態,溫暖的火光提升了漁民的審美……因而,成為千年盛演不衰的民間信仰。如今,媽祖信仰受曆代皇帝的褒封(沒有皇帝稱號的獨裁者是反對信仰媽祖的)和共和國執政者的肯定而成為媽祖文化。

再說“仙作”。我是在參加以“仙作”為主題的“藝苑筆談”征文評選時,想起媽祖文化的誕生,想起高爾基所描繪的“海燕”。勇敢形象的文化是一種民族心態的積累,也是民族心態的升華,升華的契機有賴於代表性人物的把握與實踐。

“藝苑筆談”征文由莆田市湄洲日報社、仙溪鄉訊社和仙遊龍禧藝苑家具有限公司舉辦,如今的慣例:媒體是無錢辦征文活動的,因而,這項活動,媒體出人出版麵,企業出錢。原在預料之中,承蒙朋友熱心相邀,並囑作序,我便漫不經心地應承下來。

龍禧藝苑董事長嚴星輝年輕(比我小一輪)直率而自信。他的成功堅定了我對未來的信心。不是虛無縹緲的未來,而是往後二十年的未來。他父母都是國企幹部,他當過兵,入了黨,下過崗,夫妻倆隻得借錢到北京街頭擺地攤賣“柴仙”(仙作的本名),皇城根下的“大蓋帽”還是比別的城市文明,嚴星輝得以自我發展,於世紀之交創立了銷售木雕和仿古家具的公司,在北京和仙遊兩地的競爭中嶄露頭角,茁壯成長……從這經曆看出:他不是改革時代的幸運兒,他經曆磨難和絕望,遂奮起成為強者。比他稍年輕的一代曾被稱為“小皇帝”,現實很快證明是大錯特錯了,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痛苦遠甚於父母一代--人生最大的苦痛莫過於理想的斷送和前途的迷惘。

嚴星輝是強大的,他在回答我對“連天紅”的態度時,毫不猶豫地說:連天紅的做法,對仙遊縣仿古家具全行業是個促進和推動,作出了貢獻。有了它,仙遊家具在全國出名,此前沒別的比它聲音更大,影響更大;它的運行模式,是根據自身企業的情況作出的慎重決定,唯其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跟;提高員工薪金,搶奪人力資源也是競爭的必需。能如此讚揚同行對手的,需強健的體格與氣魄。

嚴星輝是共產黨員。擁有巨額資產的共產黨員的出現,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沒有意料到的當代現實,是龐大的理論隊伍必須回答的現實課題。他用實踐回答了這一時代難題。他與員工的關係,一是情感,二是人格,三是企業前途。三者之中,企業的前途是留住員工的關鍵。他常聘五個技術骨幹,年薪頗豐,並根據企業成長吸引各種專業的大學生。在2008年全行業陷入低潮時,他成功地取得2200萬元的訂單,解決了三百多名工匠就業,挽救了幾個瀕臨絕境的木材企業,也壯大了自己。企業發展,工人受益,社會和諧--這是共產黨員嚴星輝的實踐與追求。

像別的企業一樣,龍禧藝苑產品陳列廳中,也懸掛著主人與黨政領導的合影照片。在這裏,我發現二樓三樓都懸掛著嚴星輝與許懷中教授的照片,聯想到他掏錢辦征文的行為,足以表明他對文化的尊重和向往。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之中,能夠保有一份對文化的推崇和追求,是十分珍貴的。不在乎錢多錢少,說句大實話,我接觸過的企業家中,比嚴星輝錢多的大有人在,卻少了他這份美好的心境。

這就是理想的魅力,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