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您麵前的這部上下冊的中篇小說集《沉浮》和《葉落歸根》,是一部集社會、人生、家庭為一體的濃縮史,是一個軍旅之子的認知和感悟。

本書能夠問世,得自於許多朋友的熱心激勵和幫助。《激情燃燒的歲月》、《幸福像花一樣》的作者石鍾山老師,抽出寶貴時間通閱了全稿,給予許多鼓勵鞭策,並作序推薦。但作品究竟好看與否,還得敬聽廣大讀者朋友的評判。在這裏,我先敬軍禮了。

一身戎裝半生兵,青春歲月獻軍營。

日月穿梭,光陰似箭。過去的時光真是太快了,昨天的故事這麼快就進入了傳說。

軍旅生涯已經過去30多年,我也從雄姿英發的小夥過了“知天命”的人。我曾在火熱的軍營中放飛理想,經受鍛煉,感悟人生,成長進步。非常感謝培育我的領導,幫助我的同事,關心我的朋友,支持我的親人。

我生在城市,3歲時與在農村的爺爺朝夕相處,直到17歲入伍。我從小熱愛文學,幾經磨礪,文學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啟蒙老師正是爺爺。爺爺會說書,肚子裏裝著許多段子和典故,從跟爺爺生活那天起,每天晚上都是聽著故事入夢,偶爾缺了這個科目,就睡不踏實。日積月累,便成了積澱。每當聞悉村裏去了說書的,總是第一個先到,有時聽得意猶未盡,即使說書的收了場,也要跟到人家寄宿處刨根問底。當年聽過的古書名篇,其故事情節,至今還能記述梗概。農閑時,有時村裏老人們聚在一起說笑話,免不了讓我先說個小段,算作“片頭曲”。多年後幾次將昔日的片段寫成文字搬上大雅之堂時,評價不蜚。上小學時,一度酷愛毛主席語錄和詩詞,名作名篇基本上都能背誦,曾作為小學生代表,在不同場合作過背誦演示,無一敗場,被譽為“神童”。那段歲月讓我刻骨銘心。文學夢就是從那時慢慢萌生的,而且一做未醒。

我入伍後,曆經了從戰士到幹部,從教導隊到正規院校,從基層連隊到師、軍、大軍區和總部機關,從塞外高原到首都北京的轉變過程。在部隊這個大熔爐裏得到了很大錘煉,國防綠為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火熱的軍營生活不斷感染和激勵著我,讓我經常吮吸到清新的空氣,身上的熱血總在沸騰,始終充滿著蓬勃朝氣和青春活力。這使我常常有一種躍躍欲試、施展身手的衝動和欲望。在新兵連,幾乎每頓飯前都朗讀稿子。提為幹部後,喜歡撰寫新聞稿件,業餘時間也習作文學。八十年代中期相繼有詩歌、散文、小說散見於軍內外報刊,隻是這個勢頭沒有持續下去。進京後,特別是調入總部機關,那支文學之筆就擱淺了,這一歇就是十多年。

都說命運皆性格。如果把命運與工作連接在一起,那麼隻能讓工作牽著鼻子走,成為工作馴服的忠實奴隸。而我則幾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工作上,近30年沒有休過一天假。在總部工作期間輪過五次崗,平均每三年就輪一次。也就是說,在一個崗位上剛剛出現起色、有所建樹,甚至駕輕就熟的時候,就又交流到較生疏的崗位上,這不得不耗費了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我總在適應環境、熟悉同事、通曉業務、不甘人後中維艱涉渡。任誰都會懂得:“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的道理。騎上這匹馬,就要放棄另一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事情置之度外,隻專心致誌地做一件事。人的時間和精力極其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做。可每一次輪崗我都選擇了絕對服從,從未說過一個“不”字。而且在每一個崗位上,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悉心鑽研、全身投入,從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馬虎。堅持每日三省悟身、捫心自問:該做的事做完了沒有?該幹好的工作幹好了沒有?以此來鞭策和激勵自己。近些年更是以辦公室為家,每年都有幾個月吃住於此,且毫無怨言,不聲不響,默默無聞,從來沒有因為個人的事向組織伸過手、張過口。等我精疲力竭、疲憊不堪的時候,相同資曆的人已經榮升了一遍或幾遍。

天下沒有後悔藥可吃。長期以來,不論居什麼樣的工作崗位和環境,我都沒有後悔過,而是在工作過程中尋求快樂、修煉自我。其實,後悔也沒有用。關鍵是,機遇再來時怎麼學會抓住它。諺語說,當上帝關上一扇門時,也會打開另一扇門。天天遇到機遇和一輩子遇不到機遇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我曾參與采寫、編撰、彙集過十多本書、近千萬字,製定法規十幾部,起草文件、講話、材料難以計數。從中,經受了磨礪,增長了才幹,學到了許多書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但這些畢竟不屬於文學創作範疇。隨著閱曆不斷加深,經曆的事情逐漸增多,接觸的人各種各樣,生活賦予我的不可謂不豐厚,加之受一些作家朋友影響,就又滋生了再拎文學之筆,甚至將散發的文字彙集成冊的念頭。隻是我性格柔弱,膽小怕事,唯恐擔上“不務正業”的罪名,這個念頭便多次作罷,但夢未曾泯滅。

善良的人總是委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