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朝罷,眾人出內。婁丞相與眾官商議,隻教祖丞相睦州分一員將,撥五千軍與國師去保烏龍嶺。因此,鄧元覺同祖士遠回睦州來,選了五千精銳軍馬,首將一員夏侯成,回到烏龍嶺寨內。與石寶說知此事。石寶道:“既是朝廷不撥禦林軍馬來退宋兵,我等且守住關隘,不可出戰。著四個水軍總管牢守灘頭江岸邊,但有船來,便去殺退,不可進兵。”
且不說寶光國師同石寶、白欽、景德、夏侯成五個守住烏龍嶺關隘。卻說宋江自折了將佐,隻在桐廬縣駐紮,按兵不動,一住二十餘日,不出交戰。忽有探馬報道:“朝廷又差童樞密齎賞賜,已到杭州。
聽知分兵兩路,童樞密轉差大將王稟分齎賞賜,投昱嶺關盧先鋒軍前去了。童樞密即目便到,親齎賞賜。”宋江見報,便與吳用眾將都離縣二十裏迎接。來到縣治裏,開讀聖旨,便將賞賜分給眾將。宋江等參拜童樞密,隨即設宴管待。童樞密問道:“征進之間,多聽得損折將佐。”宋江垂淚稟道:“往年跟隨趙樞相北征大遼,兵將全勝,端的不曾折了一個將校。自從奉敕來征方臘,未離京師,首先去了公孫勝,駕前又留下了數人。進兵渡得江來,但到一處,必損折數人。近又有八九個將佐病倒在杭州,存亡未保。前麵烏龍嶺廝殺二次,又折了幾將。蓋因山險水急,難以對陣,急切不能打透關隘。正在憂惶之際,幸得恩相到此。”
童樞密道:“今上天子多知先鋒建立大功,後聞損折將佐,特差下官引大將王稟、趙譚前來助陣。已使王稟齎賞往盧先鋒處,分俵給散眾將去了。”隨喚趙譚與宋江等相見,俱於桐廬縣駐紮。飲宴管待已了。
次日,童樞密整點軍馬,欲要去打烏龍嶺關隘。吳用諫道:“恩相未可輕動。且差燕順、馬麟去溪僻小徑去處,尋覓當村土居百姓,問其向道,別求小路,度得關那邊去。兩麵夾攻。彼此不能相顧,此關唾手可得。”宋江道:“此言極妙!”隨即差遣馬麟、燕順引數十個軍健,去村落中尋訪百姓問路。去了一日,至晚引將一個老兒來見宋江。宋江問道:“這老者是甚人?”馬麟道:“這老的是本處土居人戶,都知這裏路徑溪山。”宋江道:“老者,你可指引我一條路徑過烏龍嶺去,我自重重賞你。”老兒告道:“老漢祖居是此間百姓,累被方臘殘害,無處逃躲。
幸得天兵到此,萬民有福,再見太平。老漢指引一條小路,過烏龍嶺去便是東管,取睦州不遠;便到北門,卻轉過西門,便是烏龍嶺。”宋江聽了大喜。隨即叫取銀物賞了引路老兒,留在寨中,又著人與酒飯管待。次日,宋江請啟童樞密守把桐廬縣。宋江自引軍馬,親來睦州城下。“兩麵夾攻,可取烏龍嶺關隘。”童貫便教宋先鋒分兵撥將。宋江親自領正偏將一十二員,取小路進發,童樞密部領兵馬大路而進。宋江所帶那十二員是:花榮、秦明、魯智深、武鬆、戴宗、李逵、樊瑞、王英、扈三娘、項充、李袞、淩振。有詩為證:
山嶺崎嶇繞睦州,損兵折將重堪憂。
若非故老為向導,焉得奇功頃刻收?
話說當下宋江親自帶領正偏將一十二員,隨行馬步軍兵一萬人數,跟著引路老兒便行。馬摘鑾鈴,軍士銜枚疾走。至小半嶺,已有一夥軍兵攔路,宋江便叫李逵、項充、李袞衝殺入去,約有三五百守路賊兵,都被李逵等殺盡。四更前後,已到東管。本處守把將伍應星,聽得宋兵已透過東管,思量部下止有三千人馬,如何迎敵得?當時一哄都走了,徑回睦州報與祖丞相等官知道:“今被宋江軍兵私越小路,已透過烏龍嶺這邊,盡到東管來了。”
祖士遠聽了大驚,急聚眾將商議。宋江已令炮手淩振放起連珠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