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五台山宋江參禪雙林渡燕青射雁(2)(3 / 3)

宋江、盧俊義兩個在馬上歡喜,並馬而行。出得城來,隻見街市上一個漢子,手裏拿著一件東西——兩條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牽動,那物便響。宋江見了,卻不識得,使軍士喚那漢子問道:“此是何物?”那漢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牽動,自然有聲。”宋江乃作詩一首:

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

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處謾徒勞。

宋江在馬上與盧俊義笑道:“這胡敲正比著我和你,空有衝天的本事,無人提契,何能振響?”叫左右取些碎銀,賞了調胡敲的自去。兩個並馬閑話。宋江餘意不盡,在馬上再作詩一首:

玲瓏心地最虛鳴,此是良工巧製成。

若是無人提摯處,到頭終久沒聲名。

盧俊義道:“兄長何故發此言?據我等胸中學識,雖不在古今名將之下,如無本事,枉自有人提挈,亦作何用?”宋江道:“賢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聲名冠世?為人不可忘本!”盧俊義自覺失言,不敢回話。

兩個回到營寨,升帳而坐。當時會集請將,盡數收拾鞍馬衣甲,準備起身征討方臘。次日於內府關到賞賜段匹銀兩,分俵諸將,給散三軍頭目,便就起送金大堅、皇甫端去禦前聽用。宋江一麵調撥戰船先行,著令水軍頭領自去整頓篙櫓風帆,撐駕望大江進發;傳令與馬軍頭領,整頓弓箭槍刀、衣袍鍾甲。水陸並進,船騎同行,收拾起程。隻見蔡太師差府幹到營,索要聖手書生蕭讓。次日,王都尉自來問宋江求要鐵叫子樂和,“聞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裏使令。”宋江隻得依允,隨即又起送了二人去訖。宋江自此去了五個弟兄,心中好生鬱鬱不樂。當與盧俊義計議定了,號令諸軍,準備出師。

卻說這江南方臘起義已久,即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邊淨手,水中照見自己頭戴平天冠,身穿袞龍袍,以此向人道他有天子福分,因而造反。就清溪縣內幫源洞中,起造寶殿、內苑、宮闕,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宮;仍設文武職,台省院官,也內相外將,一應大臣。睦州即今時建德,宋改為嚴州;歙州即今時婺源,宋改為徽州。這方臘直從這裏占到潤州——今鎮江是也,共該八州二十五縣。那八州?歙州、睦州、杭州、蘇州、常州、湖州、宣州、潤州;那二十五縣?都是這八州管下。此時嘉興、鬆江、崇德、海寧,皆是縣治。方臘自為國主,仍設三省六郡台院等官,非同小可,不比嘯聚山林之輩。原來方臘上應天書,推背圖上道:“自是十千加一點,冬盡始稱尊。縱橫過浙水,顯跡在吳興。”那十千,乃萬也;頭加一點,乃方字也;冬盡,乃臘也;稱尊者,乃南麵為君也。正應“方臘”二字。

占據江南八郡,又比遼國差多少來去。

再說宋江選日出師,相辭了省院諸官。當有宿太尉、趙樞密親來送行,賞勞三軍。水軍頭領已把戰船從泗水入淮河,望淮安軍壩,俱到揚州取齊。宋江、盧俊義謝了宿太尉、趙樞密上路,將軍馬分作五起,取旱路投揚州來。

於路無話,前軍已到淮安縣屯紮。當有本州官員,置筵設席,等接宋先鋒到來,請進城中管待,訴說:“方臘賊兵浩大,不可輕敵。前麵便是揚子大江,九千三百餘裏,奔流入海,此是江南第一個險隘去處。

隔江卻是潤州。如今是方臘手下樞密呂師囊並十二個統製官守把住江岸,若不得潤州為家,難以抵敵。”宋江聽了,便請軍師吳用計較良策:“即目前麵大江攔截,作何可渡?破遼國時,都是旱路,水軍頭領不曾建得功勞;今次要渡江南,須用水軍船隻向前。”吳用道:“揚子江中有金、焦二山,靠著潤州城郭,可叫幾個弟兄前去探路,打聽隔江消息、用何船隻可以渡江。”宋江傳令,教喚水軍頭領前來聽令:“你眾弟兄,誰人與我先去探路,打聽隔江消息、用何良策可以進兵?”隻見帳下轉過四員戰將,盡皆願往。

不是這幾個人來探路,有分教:橫屍似北固山高,流血染揚子江赤。潤州城內,直須鬼哭神嚎;金山寺中,從使天翻地覆。直教:大軍飛渡烏龍嶺,戰艦平吞白雁灘。

畢竟宋江軍馬怎地去收方臘,且聽下回分解。

此一回內,京師留下四員將佐:金大堅、皇甫端、蕭讓、樂和;辭別歸山一員將佐:公孫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