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挨到天明,望見遼兵四麵擺得無縫。隻見東南上塵土起,兵馬數萬人而來,眾將皆望南兵。朱武道:“此必是宋公明軍馬到了。等他收軍,齊往南殺去。這裏盡數起兵,隨後一掩。”且說對陣遼兵,從辰時直圍到未牌,正待困倦,卻被宋江軍馬殺來,抵當不住,盡數收拾都去。朱武遭:“不就這裏追趕,更待何時?”盧俊義當即傳令,開縣四門,盡領軍馬出城追殺。遼兵大敗,殺得星落雲散,七斷八續,遼兵四散敗走。
宋江趕得遼兵去遠,到天明鳴金收軍,進玉田縣。盧先鋒合兵一處,訴說攻打薊州。留下柴進、李應、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弟兄、王矮虎、一丈青、孫新、顧大嫂、張青、孫二娘、裴宣、蕭讓、宋清、樂和、安道全、皇甫端、童威、童猛、王定六,都隨趙樞密在檀州守禦。其餘諸將,分作左右二軍。宋先鋒總領左軍人馬,四十八員:軍師吳用、公孫勝、林衝、花榮、秦明、楊誌、朱仝、雷橫、劉唐、李逵、魯智深、武鬆、楊雄、石秀、黃信、孫立、歐鵬、鄧飛、呂方、郭盛、樊瑞、鮑旭、項充、李袞、穆弘、穆春、孔明、孔亮、燕順、馬麟、施恩、薛永、宋萬、杜遷、朱貴、宋富、淩振、湯隆、蔡福、蔡慶、戴宗、蔣敬、金大堅、段景住、時遷、鬱保四、孟康;盧先鋒總領右軍人馬,三十七員:軍師朱武、關勝、呼延灼、董平、張青、索超、徐寧、燕青、史進、解珍、解寶、韓滔、彭王巳、宣讚、郝思文、單廷珪、魏定國、陳達、楊春、李忠、周通、陶宗旺、鄭天壽、龔旺、丁得孫、鄒淵、鄒潤、李立、李雲、焦挺、石勇、侯健、杜興、曹正、楊林、白勝。分兵已罷,作兩路來取薊州。宋先鋒引軍從平峪縣進發,盧俊義引兵取玉田縣進發。趙安撫與二十三將鎮守檀州,不在話下。
原來這薊州,卻是大遼郎主差禦弟耶律得重守把,部領四個孩兒,長子耶律宗雲,次子耶律宗電,三子耶律宗雷,四子耶律宗霖,手下十數員戰將,一個總兵大將喚做寶密聖,一個副總兵喚做天山勇,守住著薊州城池。
且說宋江見軍士連日辛苦,“且叫暫歇,攻打薊州,自有計較了。”
先使人往檀州問張清箭瘡如何。神醫安道全使人回話道:“雖然外損皮肉,卻不傷內。請主將放心。調理得膿水於時,自然無事。即目炎天,軍士多病,已稟過趙樞密相公,遣蕭讓、宋清前往東京收買藥餌,仍於太醫院關支暑藥。皇甫端亦要關給官局內啖馬的藥材物料,都委蕭讓、宋清去了。就報先鋒知道。”
宋江聽得,心中頗喜,再與盧先鋒計較先打薊州。宋江道:“你在玉田縣受圍時,已自先商量下計了。有公孫勝原是薊州人,楊雄亦曾在那府裏做節級,石秀、時遷亦在那裏住得久遠。前日殺退遼兵,我叫時遷、石秀也隻做敗殘軍馬雜在裏麵——必然都投薊州城內住紮。他兩個若入得城中,自有去處。時遷曾獻計道:‘薊州城有一座大寺,喚叫寶嚴寺。廊下有法輪寶藏,中間大雄寶殿,前有一座寶塔,直聳雲霄。’
石秀說道:“我叫他去寶塔頂上躲著,每日飯食,我自對付來與他吃。
如要水火,直待夜間爬下來淨手。隻等城外哥哥軍馬攻打得緊急時,然後卻就寶嚴寺塔上放起火來為號。’時遷自是個慣飛簷走壁的人,那裏不躲了身子?石秀臨期自去州衙內放火。他兩個商量已定,自去了。我這裏一麵收拾進兵。”有詩為證:
朋計商量破薊州,旌旗蔽日擁貔貅。
更將一把硝黃散,黑夜潛焚塔上頭。
次日,宋江引兵撇了平峪縣,與盧俊義合兵一處,催起軍馬,徑奔薊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