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盧俊義大戰玉田縣(1)(1 / 3)

詩曰:

誌氣衝天貫鬥牛,要將逆虜盡平收。

檀州驍將俱心碎,遼國雄兵總淚流。

紫塞風高橫劍戟,黃沙月冷照戈矛。

絕憐躍馬男兒事,談笑功成定九州。

話說洞仙侍郎見檀州已失,隻得奔走出城,與同咬兒惟康保護而行,正撞著林衝、關勝大殺一陣,那裏有心戀戰?望刺斜裏死命撞出去。關勝、林衝要搶城子,也不來追趕,且奔入城。

卻說宋江引大隊軍馬入檀州,趕散番軍,一麵出榜安撫百姓軍民,秋毫不許有犯,傳令叫把戰船盡數收入城中。一麵賞勞三軍,及將在城遼國所用官員,有姓者仍前委用,無姓番官盡行發遣出城,還於沙漠。

一麵寫表申奏朝廷,得了檀州。盡將府庫財帛金寶解赴京師。寫書申呈宿太尉,題奏此事。天子聞奏,龍顏大喜,隨即降旨,欽差樞密院同知趙安撫,統領二萬禦營軍馬前來監戰。

卻說宋江等聽的報來,引眾將出郭遠遠迎接,入到檀州府內歇下,權為行軍帥府。諸將頭目盡來參見,施禮已畢。原來這趙安撫,祖是趙家宗派,為人寬仁厚德,作事端方。亦是宿太尉於天子前保奏,特差此人上邊監督兵馬。這趙安撫見了宋江仁德,十分歡喜,說道:“聖上已知你等眾將好生用心,軍士勞苦,特差下官前來軍前監督,就齎賞賜金銀段匹二十五車,但有奇功,申奏朝廷,請降官封。將軍今已得了州郡,下官再當申達朝廷。眾將皆須盡忠竭力,早成大功。班師回京,天子必當重用。”宋江等拜謝道:“請煩安撫相公鎮守檀州,小將等分兵攻取遼國緊要州郡,叫他首尾不能相顧。”一麵將賞賜俵依散軍將,一麵勒回各路軍馬聽調,攻取大遼州郡。有楊雄稟道:“前麵便是薊州相近。

此處是個大郡,錢糧極廣,米麥豐盈,乃是遼國庫藏。打了薊州,諸處可取。”宋江聽罷,便請軍師吳用商議。

卻說洞仙侍郎與咬兒惟康正往東走,撞見楚明玉、曹明濟,引著些敗殘軍馬,忙忙似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一同投奔薊州。入的城來,見了禦弟大王耶律得重,訴說:“宋江兵將浩大,內有一個使石子的蠻子十分了得,那石子百發百中,不放一個空,最會打人,兩位皇侄並小將阿裏奇,盡是被他石子打死了。”耶律大王道:“既是這般,你且在這裏幫俺殺那蠻子。”說猶未了,隻見流星探馬報將來,說道:“宋江兵分兩路來打薊州,一路殺至平峪縣,一路殺至玉田縣。”禦弟大王聽了,隨即便叫洞仙侍郎:“將引本部軍馬把住平峪縣口,不要和他廝殺。

俺先引兵且拿了玉田縣的蠻子,卻從背後抄將過來,平峪縣的蠻子走往那裏去?”一邊關報霸州、幽州,叫兩路軍馬前來接應。有詩為證:

敗將殘兵入薊州,膻奴原自少機謀。

宋江兵勢如雲卷,掃穴犁庭始罷休。

當時禦弟大王親引大軍,將帶四個孩兒,飛奔玉田縣來。

且說宋江、盧俊義各引軍三萬,戰將人馬各取州縣。宋江引兵前至平峪縣,見前麵把住關隘,未敢進兵,就平峪縣西屯住。

卻說盧俊義引許多戰將,三萬人馬,前到玉田縣,早與遼兵相近。

盧俊義便與軍師朱武商議道:“目今與遼兵相近,隻是吳人不識越境,到他地理生疏,何策可取?”朱武答道:“若論愚意,未知他地理,諸軍不可擅進。可將隊伍擺為長蛇之勢,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則首尾相應,循環無端。如此,則不愁地理生疏。”盧先鋒大喜道:“軍師所言,正合吾意。”遂乃催兵前進。遠遠望見遼兵蓋地而來。怎見得遼兵?但見:黑霧濃濃至,黃沙漫漫連。皂雕旗展一派烏雲,拐子馬蕩半天殺氣。青氈笠兒,似千池荷葉弄輕風;鐵打兜鍪,如萬頃海洋凝凍日。人人衣襟左掩,個個發搭齊肩。連環鐵鎧重披,刺納戰袍緊係。番軍壯健,黑麵皮碧眼黃須;達馬咆哮,闊膀膊鋼腰鐵腳。羊角弓攢沙柳箭,虎皮袍襯窄雕鞍。生居邊塞,長成會拽硬弓;世本朔方,養大能騎劣馬。銅腔羯鼓軍前打,蘆葉胡笳馬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