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行路難 第七十九章(1 / 2)

秦家給秦昭挑選的未婚妻卻是宗室出身,本朝國姓為周,跟江州周氏卻不是一家,卻是秦州出身,周家也是世家,若非如此,登上皇位也沒那麼容易,畢竟,前朝的時候對世家多有打壓之事,周家借助了世家的力量走到如今這一步,各個世家也不能容許周家過河拆橋。

周家原本就是秦州大族,當然,當年的周太/祖卻不是秦州周氏的嫡支出身,卻是分支,開國之後,他那一支自然變成了宗室,原本的秦州周氏的嫡支卻是受到了打壓,後來漸漸並沒落了下去。

開國這麼多年來,宗室繁衍,每一代中,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都要前往封地就藩。說是就藩,實際上這些皇子在封地壓根沒有太多的實權,他們不過是能夠享受封地上的一部分稅收而已,能做主的也就是自個王府那一畝三分地,封地的軍政,跟他們半點關係也沒有,皇家也就是拿著封地的一部分稅收跟養豬一樣養著這些藩王罷了。

而且,本朝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的話,宗室的爵位也是不能世襲的,每一代都會降爵,而且哪個藩王兒孫多的話,更是麻煩,一些年紀比較小,生母身份不高的,能夠分封的爵位就很低了,甚至有的連爵位都分不到,等到藩王去世之後分家,也就能分到一些家產而已。

那些藩王的女兒同樣也是如此,王妃嫡出的嫡女自然能封郡主,若是沒有嫡女,庶長女也能封郡主,其他的按照生母位份的高低,也就隻能封縣主,鄉君了。

對於許多兒孫比較多的藩王來說,日子真的不好過,兒女的嫁娶都是一大筆錢,因此,大概是百年前,一個一向性子有些荒唐的藩王,他王府裏頭差不多所有的編製都滿了,還有一大堆沒有名分的侍妾伺候,因此,兒女極多,以至於到了後來,兒子想要成婚,都拿不出錢來。

兒女多了,這位做父親的跟他們也沒有太深厚的感情,最後直接對外表示,誰家出的聘禮多,他就將女兒嫁給誰,甚至明碼標價,郡主最低多少聘禮,縣主最低多少,鄉君多少。

這位藩王本來就跟皇帝關係不親近,又是個荒唐人,一般的人家,誰會娶他們家的女兒為妻,因此,到頭來,王府多半的女兒竟是直接叫一些想要抬高自家身份,混個儀賓做做的商人給花了大筆的錢財娶了回去。叫那位藩王大賺了一筆,不光兒子成婚的聘禮有了,也足夠他自個花天酒地了。

這位藩王開了先例之後,藩王家的郡主縣主頓時身價大跌,畢竟,藩王自身沒什麼實權,幾代之後,除了還掛著宗室的名頭,比起那些世家還多有不如了,因此,原本真正的世家大族,就不樂意娶藩王家的女兒,畢竟,對於世家大族來說,婚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為的是結兩姓之好,兩家聯姻合作,達成共贏。那些藩王一個個都是混吃等死的,在當地也就是麵子上比較好看,論起實權,尚且不如一個縣令,因此,這些有著封號的宗室女在那些世家大族眼裏,那就是雞肋。如今再有了這樣的事情,世家子都要跟一些卑賤的商人做連襟了,因此,大家更加不樂意了。

後來,那些藩王也差不多習慣了,他們家的女兒想要高嫁,一個個都很不容易,因此,後來差不多已經成了風氣,那些郡主縣主嫁的也多半不過是當地的鄉紳大戶,那些隻要錢不要臉的王府,也是幹脆利落地直接將女兒嫁給商戶,換取大筆的聘禮。

秦家給秦昭選的卻也是一個藩王的小女兒,而且是嫡女。

這個藩王封號為晉,卻是當今的同胞兄弟,因為自幼與當今親厚,因此成年之後並未就藩,還留在京城王府裏頭。晉王府裏還算清靜,總共也不過是二子三女,其中長子卻是先頭的王妃所出,那位王妃也是官家貴女,不過卻是個短命的,生下一兒一女之後沒幾年便過世了。後來晉王便續娶了如今的王妃,這位王妃算起來也是世家出身,娘家姓鄭,父母先後去世,跟著祖父祖母長大,她因為給父母守孝,耽誤了年華,又有人隱約說她八字太硬,克父克母,因此,婚事有些不順,後來因人說和,嫁入了晉王府,也跟晉王算得上是相敬如賓。

鄭王妃嫁給晉王後好幾年之後才生下了一女,後來便再也無所出,晉王府另外幾個孩子都是庶出,她也沒養在身邊。不過,她也不在乎這個,鄭王妃一方麵自個嫁妝豐厚,娘家也硬,就算是繼任的晉王世子不孝順,她也沒什麼好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