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營中每天操練過後固定時間一起識字的事情很快就被附近軍營的人發現了,後來便有人跑過來觀摩那一大塊懸掛在校場外頭的氈布,然後來的就是軍中的一些軍官了!
軍中中上層的軍官還有文職人員哪怕是出身寒門,也不缺乏見識,要不然,也走不到這一步,看過之後,簡直是驚為天人,隻覺得這篇千字文拿來給這些粗魯的軍士啟蒙認字,實在是太浪費了,這就該傳遍天下,以為天下有心誌學的蒙童啟蒙才是。
因此,不過一個月的時間,這份千字文已經是被人謄抄了不知道多少份,通過驛站之類的渠道,飛快地傳了出去,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在秦昭不知道的時候,千字文已經是傳遍天下,在層次稍微高一點的讀書人中,快要無人不知了,你若是出門不說幾句千字文,隻怕一整年都要被人笑話。
秦昭原本改良農具,製造蔗糖之類的事情,因為秦家對他的保護,當然也是對秘方的保護,也僅僅是在有限的一些世家中在流傳,大多數人對秦昭的印象就是,他精於雜學。
而秦昭工於詩詞的名聲,也就是秦家還有秦家的一些親友知道,或者還得加上嶽溪縣那邊幾個還記得秦昭的人,但是千字文一出,如果這年頭有百科詞條的話,秦昭的百科詞條絕對是再次被更新了,很多人已經將秦昭看作是儒學大家,差不多就要到天下無人不識君的地步了。在聽說這樣一個大才,居然跑到邊軍做一個小小的校尉之後,不知道多少人覺得暴殄天物,恨不得天天跺腳呢!
秦昭對這些聲名毫不在乎,軍中一些原本也是世家出身的將領或者是參軍一流也曾經勸過,秦昭這般能耐,不如讓他回去專心治學,遠比在軍中做個小校尉更有前途,都被秦昭拒絕了。
秦昭依舊是按照自個的想法,訓練著自己那一營的士兵,不過,對於許多人來說,秦昭其實是在瞎胡鬧,隻是秦昭如今聲名鵲起,惦記著他的人多著了,若是秦昭真的在邊軍受了什麼明顯的委屈,隻怕一大堆人樂意為秦昭出頭。
很多人覺得,秦昭這樣的,不過就是個性格自負到自以為是的書生,讓他受點挫折,然後趁早滾蛋得了,省得搞得邊城這邊不得安寧,因此,一些人已經有了些默契,想個法子,叫秦昭吃點虧,然後,他這樣嬌生慣養,大概就是在書上看了些兵法,聽說了一些戰事的書生,回頭也就乖乖回去了!若是再受點小傷,到時候,隻怕秦家都舍不得他這麼個寶貝疙瘩,直接將人接回去。
因此,邊城第一場大雪下來之後,秦昭就接到了自個從軍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