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華民族的寫照,這是華夏兒女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輾轉跋涉的縮影,正如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所說:“中國,是由那些敢於翻越千山萬水的人們,以犧牲精神和勇氣統一起來的。”而隱忍、堅定、百折不撓正是中華民族不朽的特質,是中華民族走向複興之路的最根本的精神依托。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日,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的日子裏,我隨大連電視台長征報道組,沿303省道從延安方向接近了當年中央紅軍兩萬五千裏長征的終點吳起。
湛藍的天空上飄著巍峨的白雲,巨大的雲影在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間緩緩移動,遠處山梁上傳來那高亢蒼涼的信天遊。
到達吳起的當天晚上,在中共吳起縣委縣政府為我們舉行的歡迎晚餐會上,吳起縣委宣傳部長向我們介紹了吳起近年來的發展成就。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由於吳起地區探明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儲量,這個位於毛烏素沙漠邊緣,一向以“陝北的西藏”而著稱的貧困地區,如今已被評為“中國最具區域帶動中小城市百強”。一夜驟富的吳起縣,為保證本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率先提出把今天的石油資源迅速轉換成未來的人力資源的戰略口號,決定從學前幼兒教育直到高中教育,實現全部免費。並以年薪九萬元到十五萬元的優厚待遇,從全國吸納招募二十名優秀教師,以提高和帶動本地區的師資力量。
與此同時,吳起縣又積極與全國二十所職業技術院校簽訂培訓協議,提出凡四十五歲以下初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鄉農民,隻要報名,就能免費入校接受諸如計算機應用、汽車維修、農機駕駛、美容美發、廚師等技能培訓。這個以提高人口素質的治本之策已在吳起產生和將要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吳起縣今天之所以富甲一方,說到底是吳起十三萬百姓幾十年來艱苦奮鬥的結果,把這筆寶貴的公共財政收入,用在實現教育公平與普及這方麵來,是吳起縣委領導班子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共識。”吳起縣委宣傳部長如是說。
入夜,站在吳起縣委招待所的陽台上,望著遠處山梁上那一排排燈火通明的采油井架,回想兩個月來親身重溫的這一悲壯曆程,不禁徹夜難眠。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曾在天安門城樓上,麵對從炮火硝煙中走過來的三軍將士,麵對從苦難泥濘中跋涉過來的黎民百姓高呼:“人民萬歲!”
這是一位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在感謝人民在共產黨人的偉大革命實踐中所付出的犧牲,而共產黨人社會實踐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走上複興之路,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六十多年過去了,這幾乎是一代人生命曆程的全部時空。回顧共和國與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每一個中國人,都難免撫今追昔百感交集。我們曾仰視過久雨初停後那絢麗的彩虹,我們曾不遺餘力地奉獻過自己寶貴的青春,我們曾隱忍過貧困與饑饉的磨難,我們更曾深陷過十年浩劫的血雨腥風。改革開放三十年,讓全體國民從心底承受了空前的挑戰與曆練,雖逐漸分享到了汗水澆灌的成果,但長期以來,在經濟體製改革過程中日漸凸顯的貧富差異、各級政府官員當中日益彌漫的腐敗風氣、嚴重的官本位思想與官僚主義作風,使官員與百姓之間出現了明顯的情感隔閡。人們深感憂慮並清醒地意識到,在這艘通往蔚藍色的巨輪的航道上,仍布滿了暗礁和險灘。人們呼喚黨和國家政治體製的深層次改革,人民渴望國家長治久安風正帆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