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昨天的故事有你也有我(3)(2 / 3)

回到家裏,唐明倫萬分感慨:“讓唐子清這樣一家文化人回鄉種地,天理難容呀!”在唐明倫的心裏,父親是冀東學子的驕傲,是唐莊年輕人學習的楷模。特別是父親通過勤工儉學完成學業,並把叔叔也帶出農村的那些故事,曾深深激勵著這個逐漸長大的孩子。一九八四年,這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河北工業大學無機化學專業。大學畢業後,與戀人一起自願報名去了新疆克拉瑪依獨山子石油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

一九九九年,唐恒然的名字出現在中國科學院人才引進的人事檔案裏,同年,唐恒然被任命中科院下屬大連凱飛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負責研發高效低毒農藥。

二〇〇三年,三十七歲的唐恒然離開中科院,自己創建大連瑞克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國家新能源催化劑工程實驗室工作,承擔國家戰略科研項目,成為新時代國家科技發展的領軍人物。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受人尊重的人。我一直把我大爺當做自己人生奮鬥的榜樣,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我更感謝這一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

唐恒然如是說。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迎接了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困難與挑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隻有中國人能走下去,因為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百姓能如此忍辱負重堅韌不拔。

南尖知青點的拖拉機手劉樹仁,回城後,幾經輾轉去了海港勞動服務公司道路隊機械工區當主任,麵對每月33元的微薄工資,三個不大的孩子,劉樹仁十分坦然地找人訂做了一個烤地瓜爐,並利用工餘和假期,在友好廣場電影院門前,賣起了烤地瓜。那一年臘月,我和淑玲正逛街時,遠遠看見他正吆喝著招攬行人。我正想回避,身後卻傳來劉樹仁大聲的召喚:“老唐,往哪兒走,快過來,剛出爐的烤地瓜。”劉樹仁掀開地瓜爐的蓋子,爐膛裏那彤紅的炭火,將他那張胖乎乎的臉,塗上一層幸福的光彩。

今天,劉樹仁的三個孩子早已長大成人,他們有的在省外貿公司當會計,有的在北良碼頭當調度,有的在大窯灣港區當業務員。劉樹仁家養了一台出租車:“也別說,南尖下鄉時學的這點技術,讓我一輩子沒離開過運輸機械。”劉樹仁郎朗地說。

2000年初夏的一天,一個學生模樣的年青人,溜進大連電視台公共頻道編輯部的辦公室:“對不起,我這裏有一本書,不知……”

一位女編輯立刻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去去去!你是怎麼鑽進來的?再不走我喊保安了!”

“什麼書?”我迎了過去。

“我想你們會喜歡這本書。”說著,他將一部圖文並茂的大書攤在我麵前。

這是一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最新修訂出版的《階梯新世界百科全書》。應該承認,這真是一部傳媒人得心應手的百科全書。我當即買了一部,並從此結識了這個推銷圖書的小夥子。

王斌,22歲,黑龍江七台河人,專科畢業後獨闖大連。從遊商做起,開始了他的人生之路。

就在那一年的冬天,友好廣場15路車站附近的一個圖書櫥窗引起我的注意,在不到四平米的櫥窗裏,擺放了許多高品位的文學、社科、藝術等方麵的圖書。很快,大連讀書圈子裏的朋友們,便有了一個共同的去處。隻是空間太小了,似乎還缺一個喝茶聊天的地方,大家奢侈地想。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今天,大連讀書圈子裏的朋友們,早已有了一個十分優雅且規模得體的去處——木文堂書店。在一條小巷的深處,在書香與茶香之中。

“十年了,有一個現象很值得令人欣慰,那就是很多事業有成的富人們,如今也開始喜歡閱讀了。”木文堂主王斌告訴我。

“他們願意讀什麼樣的書?”我問。

“開始是經濟類的、管理類的。現在大多愛看生活類的、社科類的。”王斌示意茶幾上那杯剛剛沏好的香茗:“幾天前,朋友剛剛送來的馬邊雲霧茶,請。”

一九九二年十月,在經曆了兩次不幸婚姻之後,姐姐從遼寧銀行學校病退,帶著十歲的女兒,不遠萬裏闖到深圳,在大學同學王兆秀開辦的會計師事務所,做了一名注冊會計師。由於長時間疾病和婚姻家庭的困擾,姐姐此時已身心疲憊不堪。

兩年之後,王兆秀因經濟問題鐺入獄,姐姐仍堅持工作並於一九九四年,通過國家評審取得中國注冊會計師證書,同時取得高級會計師職稱。

二〇〇八年,姐姐與合夥人創辦深圳誠至信會計師事務所,成為該所所長。這一年,姐姐已年過六十五歲,從電話裏,我仍能感到她無所畏懼勇於進取的奮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