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昨天的故事有你也有我(1)(2 / 3)

王輝有一手烹飪的好手藝。一個晴朗的周日,王輝與檢驗科新來的檢驗師龔岩,從一早就開始忙碌了。他們從早市采購了鮮菜、蘑菇和牛肉,然後,精心做起了王輝最拿手的咖喱飯。為了這一事業,不久前,王輝已托朋友買了兩千個一次性飯盒和兩千雙一次性筷子。

將近中午的時候,大汗淋漓的王輝和龔岩在一番精心梳理之後,終於推著自行車上路了。之前兩個人就算過了,除去成本,五十盒咖喱飯起碼能掙一百塊錢,即便二一添作五平分,這也是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啊。

正是吃午飯的時候,在海港客運站人頭攢動的候客大廳裏,王輝不顧個人體麵和尊嚴,扯著嗓子開始叫賣了。

坐在那裏等船的山東老客,奇怪地看著他們。半天,從懷裏掏出個餅子,啃了起來。王輝和龔岩徹底崩潰了,加上包括城管警察在內的無數人的驅逐,王輝終於沉不住氣了:“快走,去老虎灘公園,去晚了,飯口兒趕不上了。”

兩人蹬著車子便朝老虎灘趕去。那時,山屏街一帶正在修路,待兩個人筋疲力盡地趕到老虎灘公園的時候,海灘上的遊人已零落可數了。

“可惜了,這頓飯。”王輝憤憤地說。

晚飯前,王輝給我家送來了八盒咖喱飯。平心而論,那是我一生中吃過的最香的咖喱飯。

一晃二十七年過去了,直到今天,王輝那一千九百五十個一次性飯盒和一千九百五十雙一次性筷子,仍堆放在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一間廢棄的庫房裏。那飯盒幸虧不是可降解的環保餐具,否則,這麼多年了,放在那潮濕陰暗的庫房裏,說不定早就化為灰燼了。

改革開放其實是一場真正意義的革命,它不但改造了山河,強盛了國家,也讓每一個中國人,從心靈深處得以升華和曆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讓早已習慣了傳統的革命化的清貧生活的中國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像初學遊泳的人們,麵對無邊的海洋。

一九八七年秋天,《遼寧日報》一篇通訊,讓我產生了創作衝動。在征得孫建業的同意後,這年十月初,我踏上了北去遼寧清源縣的火車,開始了一次心情抑鬱的采訪。

清源縣二道河村是撫順東隅一個毗鄰吉林的小村莊。時值仲秋,一望無際的長白山餘脈五彩斑斕層林盡染,收獲後的稻田裏,一群群白鷺已鳴叫著開始起程朝溫暖的南方飛去。在這裏我采訪了“養鴨大王”楊智玉的遺孀,采訪了楊智玉生前好友劉長城。

這是一個至今仍令人思考的故事,也是我至今不願意再去回顧的往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楊智玉,清源縣二道溝村一個土生土長的青年農民。

楊智玉出身貧寒,初中畢業後,曾在撫順當過臨時工。改革開放初期,在當地鞭炮廠、長石礦、紅磚廠等鄉辦企業當過采購員,一時走南闖北成了一個見過世麵的鄉下人。

八十年代初,楊智玉與妻子開起了豆腐房。這期間,一心尋找脫貧致富之路的楊智玉,每年都從訂閱的大量報紙中收集信息。同時他自費考察過鐵嶺的養雞場、吉林的多種經營、黑龍江的甜葉菊種植技術等。

一九八一年,楊智玉決定飼養康鴨。他與妻子起早貪黑,托土坯,推河沙,蓋鴨舍。但一連幾次,種鴨的出蛋率極低,養種鴨的計劃也就此泡湯了。恰恰在這時,《遼寧日報》上的一則廣告吸引了他。在他的爭取下,清源縣畜牧局和縣多種經營辦幫他從黑山縣購得迪鴨一百四十隻。楊智玉養鴨的事業從此便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為了擺脫中間人從中賺取暴利,楊智玉把現金綁在老閨女的身上,拉著孩子去了廣州。在那裏,他用十八元一隻的單價,一次購得幼鴨三千二百四十隻,租了六輛長途貨車,經過八天七夜的長途跋涉,硬是將幼鴨運回了清源。回家一算,扣去所有成本,這一趟楊智玉獲利十萬元。

清源的迪鴨被炒作成了神話,一時間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客戶,瘋如潮湧。縣裏鄉裏走後門購迪鴨的白條子如雪片飛向楊智玉的鴨舍。有一段時間,楊智玉壟斷了整個東北地區的迪鴨市場。成了全國聞名的養鴨大王。

楊智玉是一個十分仗義的人。出名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敬老院的老人們、學校的孩子們和依舊貧困的鄉親們。他給敬老院送去了大彩電,給每個五保戶一百元錢,同時承諾投資小學校舍建設,進而負責全村的農業稅賦。

在獲得大批訂單之後,這一年的十二月,楊智玉再一次攜貨款奔赴廣州。這一次他訂了兩千隻大鴨。為避免一路風寒出現不必要的損失,這個長白山裏挖參種糧的莊稼人,在沈陽空軍的支持下,竟創下了租直升機運送迪鴨的全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