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如何從財經新聞中洞察經濟大勢——讀懂財經新聞要學的經濟學(5)(2 / 2)

假設乙企業要從甲企業購買一批貨物。增值稅稅率為17%,乙企業向甲企業購進貨物100件,價值金額為10000元。對甲企業而言,這是銷售行為,國家要在這個過程中對商品征收增值稅,甲的銷售金額是10000元,那麼甲應交納的稅金是1700元(10000元×17%)。甲要把這個稅負轉嫁給他的消費者就是乙。乙作為采購方如果想購買這批貨物,必須付款11700元,1700元給甲交稅,10000元買貨,對乙而言,這1700元就是進項稅。

乙開始加工貨物,製造了一批成品100件,金額為20000元,賣給丙公司,這一銷售行為同樣要征稅,丙公司要向乙公司交納23540元來購買貨物。這3540元就是乙的銷項稅額。那麼這時乙應該交納給國家的就是1840元(3540-1700),1840元是乙的應納稅額,而3540元是乙的銷項稅額,1700元是乙的進項稅額。看到這裏大家明白了,以後丙再賣給丁,商品在流轉過程裏都是這樣不斷征收增值稅的,所以增值稅又叫流轉稅。

跑不過劉翔,要跑過CPI

網上曾經大肆宣傳這樣一句話:“你可能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過CPI。這種活潑生動的說法源於中國在2008年年初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價格上漲現象。

有個網友曾經很無奈地說:“我想買房,結果房價漲了。我想買車,結果油價漲了。我想買點肉吃,結果豬價漲了。那我吃方便麵總可以了吧?結果方便麵也漲價了。”

還有這樣的一個笑話:沙僧對悟空說:“大師兄,現在二師兄都比師父值錢了。”這個笑話就是說2008年豬肉的價格暴漲。

中國2008年年初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在北京朝陽區北大院旁邊的菜市場,大白菜、菠菜攤位前擠滿了人,小販忙得滿頭大汗,臉上的笑容卻一刻也沒停止過。一個賣蔬菜的小販每天能賺200元左右,而菜市場北側的15個攤位經營肉類食品就冷清了。“以前賣肉很紅火,一天能賣2000元,可自從2007年年底開始,生意一落千丈。”一位姓胡的攤主指著對麵空著的6個攤位說。“現在老百姓買肉開始算計了。好幾家賣肉的都幹不下去了。”

在美國學經濟的留學生晁超,回國後的1個月裏,有一多半時間在做中國春節期間物價的社會調查:和同學聚會時,就了解不同餐館的消費水平;要在國內買一台手提電腦,就在專賣店和電腦城裏了解電子產品的行情;陪老媽轉商店,就對比衣服鞋子化妝品的市場價格……轉得精疲力竭的同時,一篇名為“漲價時代的特殊調查”的論文已經整理成文。

晁超在市場調查中發現,他所接觸的一般民眾——在菜場買菜的市民,在街邊擺攤的小販,都對CPI這樣的專有經濟學術語如數家珍。

在中國現實的社會中,“民生感受”這個詞,也在逐步提高自己的“位置”。因為真正的民生話題,確實是和油鹽柴米、家長裏短息息相關的,物價成為國家高度關注的問題,就一點也不奇怪。

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的英文縮寫,它能夠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同時是反映我們吃的、喝的、用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價格參考指標。

經濟學知識告訴我們: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1年前收到的1張100元紙幣,今日隻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l>;3%的增幅時為通貨膨脹(inflation),就是;而當CPl>;5%的增幅時為嚴重的通貨膨脹(seriousinflation)。

應對通貨膨脹的最好辦法是進行投資,如果投資收益率超過了通貨膨脹率,資產就能保值增值,避免縮水。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投資實物資產的資產保值作用比較明顯;而投資於一些固定收益類的產品,隨著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貶值的,如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