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的產生就是由於第三個層次的次級貸款市場出現問題。次級貸款市場麵向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無需提供資金證明。這從表麵上來看,貸款銀行似乎在做著善事,讓那些低收入家庭能夠有房可住。事實上,我們不能忘記任何公司都是逐利的,銀行也不例外。這些銀行推出的都是無本金貸款,3年、5年、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等多種貸款方式。而這些貸款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還款的開頭幾年,每月的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但是等到一定時間之後,還款壓力就突然增加。這樣做的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因為銀行對資產價格有著極其強烈的上漲預期,而且這樣做的利潤空間很大,所以,就冒著極大的風險為低收入者提供貸款了。
銀行將貸款帶給低收入家庭之後,它本身為了轉移風險以及盡快回籠資金,以住房抵押為基礎,對次級貸款進行了證券化,將這些貸款發行成債券,即次級債(MBS)。相應的,此類次貸債券的利率也高於普通的債券。因為利率高,於是很多國際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衝基金等都紛紛買入了次級貸款債券。
而投資銀行更加富有創新意識,將次級債再次證券化,設計出次級抵押證券(CDO),賣給全球的保險公司和對衝基金。保險公司和對衝基金再次轉賣這些次級抵押證券,到了最後,風險已經蔓延到了全球的金融機構。
如果房價能夠持續上漲,這樣的利益鏈條是能夠保持正常的。但是,從來就沒有隻升不降的資產價格,當經濟進入滯脹,通脹泛濫,資產價格的下跌就無法避免了。從20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出現下滑,房價開始下跌,次級貸這個多米諾骨牌隨之倒塌,無數家庭無法償還貸款,大量的違約房產被銀行收回拍賣,導致了貸款銀行的巨額虧損,投資銀行也無法幸免,花旗、美林、瑞銀、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資銀行也爆出巨虧。這就是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了。
隨著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係越來越緊密,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就非常顯著。雖然中國金融機構持有美國次貸金融產品的規模有限,但次貸危機的間接影響不容忽視。
首先,次貸危機造成美國進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國政府應對危機而導致的美元大幅貶值,嚴重惡化了中國出口行業的外部環境。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緩5.7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服裝出口額換算成人民幣,增幅回落11.6個百分點;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虧損。
其次,由於美聯儲進入了降息周期,而中國央行在通脹壓力下不得不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劇了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升值預期,吸引了大量的國際熱錢流入中國套利。大量熱錢的湧入一方麵造成外彙儲備迅猛增長(2008年上半年我國外彙儲備新增2806億美元,總額達1.8萬億美元),強化了人民幣升值預期;另一方麵加劇了國內流動性泛濫的局麵,推動通脹率和資產價格上升。
再次,次貸危機的爆發改變了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推動了全球範圍內的金融產品價值重估,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這也是造成目前中國股市與房地產市場波動性加大的原因之一。
最後,美元貶值推高了全球能源與初級產品價格,這將通過PPI的上漲(我國的PPI從2007年10月份開始上升,到2008年2月份達6.6%,創3年新高),最終傳遞到中國的CPI(2008年2月份達到峰值8.7%)。
中國房價,有房才有家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是杜甫的千古絕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公元759年暮冬,為避安史之亂,杜甫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詩人十分喜悅,在這裏先後居住4年,留下詩作240餘首。不料,最終在一個深秋,風雨大作,屋破雨漏,杜甫長夜難眠,遂寫下了這一名作。詩人潦倒至極,然而在詩中,依然表現出身處窘困卻心念天下黎民的胸懷。讓杜甫更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傷貧困的一句詩仍是1000多年之後現代我們內心的真實寫照。
“民以食為天,家以居為先”。住房,是一項基本的生活需求。時至今日,住房問題依然是中國百姓普遍關心的一個嚴峻話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於房產的改革,越來越關注,到了街頭巷尾無不議論的程度。
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設會議在北京召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說:“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這方麵潛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