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如何從財經新聞中洞察經濟大勢——讀懂財經新聞要學的經濟學(4)(2 / 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針對住房問題,鄧小平同誌再一次說:“城鎮居民個人可以購買房屋,也可以自己蓋,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後,房租恐怕要調整,要聯係房價調整房租,使人們考慮到買房合算,對低工資的職工要給予補貼。”

1997年,中國的住房改革正式上路。國務院提出建立“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係”,由此終結了推行幾十年的福利分房。緊接著,眾多工廠職工掏錢購買自己租住的單位房屋。中國由此飛速進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時代。大致在200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市場化、民營化”的階段,而房價也踏上了飛速上漲的曆程。然而此時,保障性住房並未按照國務院當年的要求,成為城鎮住房市場的主體。這導致低收入和高房價的矛盾越來越深,太多的普通百姓陷入隻能看、不能買的境地。

有一種觀點講房價的上漲歸結為住房的剛性需求。從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到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以及中國權威學者所編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找不到“剛性需求”這一術語。很顯然,這是中國“經濟學家”對現代經濟學的獨特貢獻。剛性需求是什麼,簡單舉個例子,中國未來有2億多農民要成為城裏人,他們需要房子,這是剛性需求。因為剛性需求的存在,中國的房價長期看肯定漲。稍微有點經濟學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經濟學裏所講的需求,不僅是有效需求、真實需求,而且是在“預算約束下”在一定時間內的需求。而我們的這些經濟學家,在談剛性需求的時候,卻把經濟學裏關於需求的概念忘得一幹二淨,隻講需求,不講居民的收入,不講在什麼時間內的需求。

高昂的房價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最簡單、最直觀的一個現象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有多少愛情死於房價?雖然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什麼時候,結婚總得有住的地方。中國有一個曆史悠久的傳統,老百姓都講“蓋房子娶媳婦”,在現代化的城市裏,這演變成“想買房子結婚”。然而,一套房子的價格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稱得上一個天文數字。再者,人們的生活除了住房之外,還有孩子的上學和老人的健康,這兩者都需要作很大的儲備,人們不可能把錢全都存到房子裏。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保障性住房的渴求就不難理解了。

社會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投資興建或收購的,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或者租金標準,具有保障性質和特定用途的住房。保障性住房與市場上的商品房相比,一個為了公益,另一個為了盈利,有著本質不同。對於老百姓而言,保障性住房的最大特點當然就是便宜、實惠。

實際上,在十多年前的住房改革中,保障性住房就已經被欽定為主角,但由於各種原因,它一直站在中國房地產這個大舞台的邊緣。現在,在中國樓市甘當了十多年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終於等來了“變換角色”的時刻。

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六條房產調控綱要,明確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07年8月8日,國務院下達《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製度”、“改進和規範經濟適用住房製度”以及“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進入2008年,各地政府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這表明,買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有望借助保障性住房滿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實現並不奢華的住宅夢想。相信隨著保障性住房的推廣,“廣廈千萬間,百姓俱歡顏”的夢想,離我們的距離將越來越近。

擴大內需,消費是做貢獻嗎

王叔是一家外企的高級管理人員,收入豐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他卻常常因兩個人的花錢而生氣:一個是他的父親王大爺,另一個是他的兒子王小寶。這生氣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父親的過分節儉和兒子的過度消費。

王叔的父親王大爺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雖年已七旬,但勤儉的習慣卻一直未改。為了節省一點電費,王大爺看電視時從來都不開燈,空調從裝上到現在,如果不是王叔去他那裏開上一會兒的話,他自己是舍不得開的。當王叔因此而說幾句時,王大爺總是說:“咱住在二樓這麼陰涼,如果再開空調,浪費電不說,涼得也實在讓人受不了。”為了防止蚊子咬他,王叔專門給父親買了一盒蚊香讓他記著晚上睡覺前點上。可王大爺總是說:“不點也罷。過去在農村,有誰點蚊香。人瞌睡了自然就會睡著,這麼大個人還在乎蚊子咬兩口。”為了能免費理發,王大爺能從城西步行到城東找義務理發攤兒。為了省錢,王大爺不僅堅持自己蒸饅頭,而且也很少買菜,常常是逛菜市場時順便就揀上一些菜回來。王大爺過生日時,王叔說到飯店裏去吃頓飯,可王大爺卻說:“還是在自己家吃實惠,割斤肉,擀點兒麵,比去飯店吃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