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而且這種趨勢仍在延續。據統計,1953年我國家庭平均人口為4.33人,20世紀50~70年代都大體穩定在4.23~4.43人之間。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識的變化,獨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漸下降,家庭構成呈現小型化趨勢。1982年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4.4人,2005年為3.13人,23年間家庭平均人口減少了1.27人。獨生子女人數已超過1億人,占總人口的8%左右,而由獨生子女加父母組成的獨生子女家庭也成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
作為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而言,如今正當“而立之年”,他們在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社會特看到他們肩上的承重負擔。對於絕大部分“80後”年輕家庭來說,要至少供養4個老人,還有自己的小孩,這樣的負擔確實很沉重。而關於這樣的負擔可以用一個經濟學名詞來測算,即負擔係數。
負擔係數也稱撫養係數、撫養比,是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負擔係數可分為總負擔係數、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14周歲及以下和65周歲及以上也可能有人參加勞動,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中也可能有人實際未參加勞動。上述指標隻是根據年齡劃分來計算的,並不一定反映實際撫養與被撫養的比例,故負擔係數又稱為年齡負擔係數,以區別經濟負擔係數。用“負擔係數”一詞一般均指年齡負擔係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負擔係數=(小於14歲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65歲人口數×100%
總負擔係數為少兒負擔係數與老年負擔係數兩者之和。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所反映的負擔性質不同。一般來說,少年兒童尚未成為勞動適齡人口,社會和家庭為他們的成長必須付出一定的費用。如他們中途夭折,社會對他們的付出就無法收回。負擔老年則不同,除個別人外,他們都已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他們享用的部分實際上是他們過去勞動的扣除。因此,如分別計算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可以反映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某些影響。
1980年世界平均負擔係數是71.2,1999年是60.0。我國1980年的負擔係數是67.4,1990年是57.6,1999年是47.9,呈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但是這種下降是計劃生育的必然結果。因為低於14歲的兒童人口增長受到了極大的限製。然而,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這種趨勢已經在發生逆轉。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同時,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我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下半葉,我國將僅次於印度位居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中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5%,高於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2004年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
每個人都會有年老的一天,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一對夫妻要養4位老人,全社會有接近4億的老年人口,我們將如何麵對?解決的基本辦法就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隻有重視以養老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製度建設,才能切實減輕“80後”乃至“90後”們的負擔,促進社會的穩步發展。
國民生產總值: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
1929年,爆發了一次空前絕後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摧殘程度如同是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可是奇怪的是,當危機爆發之時,人們卻渾然不知。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甚至認為經濟形勢正在轉好。
我們沒有理由嘲笑當時的人們無知,因為當時除了蘇聯統計機構有尚不完善的國民經濟平衡表之外,有關國民經濟的統計幾乎是空白,所以人們當然不知道經濟形勢已經壞到什麼地步。
這次危害巨大的經濟危機終於引發了人們對國民經濟狀況的了解的渴望。於是,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委托西蒙·庫茲涅茨建立一係列用來統計核算一國投入和產出的指標,由此發展出“國民收入賬戶”。這就是國民生產總值的雛形。1933年,當1929~1932年的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公開時,人們才發現這次經濟危機竟是這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