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如何從財經新聞中洞察經濟大勢——讀懂財經新聞要學的經濟學(1)(3 / 3)

我國古代的俸祿多以物為主體,間有部分貨幣。比如,唐朝的官俸主要由授田、賜祿和俸料三部分組成。授田是指為防止物價波動並最終保證官員利益而由政府按官品高低而統一分授的田地,分為職事田和永業田,田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和收益權歸被授官員享有。賜祿是按年發放的祿米,也稱歲祿。俸料是除俸祿外,朝廷又給食料、廚料等(折成錢鈔謂之料錢),兩者合稱俸料。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代官員們的俸祿與糧食密不可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吃飽飯一直是人們的追求和目標。經濟學家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花在吃上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少,而花在服裝、汽車、娛樂上的消費比例越來越多了,“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這看似一個簡單的邏輯,實際上卻關係著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時作為參考的重要指標——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闡明了一個定律: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於食品方麵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定律的係數被稱為恩格爾係數。恩格爾係數是指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其公式表示為:

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認為,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恩格爾定律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係,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研究恩格爾係數主要有以下價值:

(1)用來判定家庭的富裕程度。

(2)分析不同消費者的消費情況。

(3)判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麵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過去,中國人見了麵,習慣打招呼:“吃了麼?”但這一在中國流行了上千年的問候語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一句“你好”取代了。子曰:“食色,性也。”食欲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中國人都知道“民以食為天”的古話,對老百姓來說,吃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因此,我們中國才形成了一個讓外國人理解不了的現象,不管在哪兒見麵,不管何時見麵,總要問一句:“吃了麼?”哪怕有時候是從廁所或者豬圈裏走出來。

中國人習慣的“吃文化”已經深入社會文化的各個角落,打人叫“吃拳頭”;打官司叫“吃官司”;行不通說“吃不開”;受不了叫“吃不消”;靠女人的男人被稱為“吃軟飯”。可見,吃在人們的心中是多麼的重要!可是,為什麼“吃了麼”慢慢被“你好”替代了呢?這源於恩格爾係數降低了。

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的2002年《中國零售業白皮書》顯示,到2001年年底,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由1997年的46.4%下降至37.9%。這是居民消費結構改善的主要標誌。它說明,我國人民以吃飽為標誌的溫飽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發展為標誌的小康型生活轉變。

隨著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如今,我們在吃好、吃精、注重營養、追求方便的傾向更加明顯。除了吃外,我們需要在居住條件、交通通訊條件有所改善,用於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的文化藝術、健身保健、醫療衛生等方麵的支出大幅度提高。當我們在吃喝之外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恩格爾係數在降低,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優質和美滿!

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亞市早盤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