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國民收入在國民之間的分配問題,美國統計學家(或說奧地利統計學家)M·O·洛倫茲(MaxOttoLorenz)於1903~1907年(或說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洛倫茲曲線。
畫一個矩形,矩形的高衡量社會財富的百分比,將之分為5等分,每一等分為20的社會總財富。在矩形的長上,將100分的家庭從最貧者到最富者至左向右排列,也分為5等分,第一個等分代表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在這個矩形中,將每100分的家庭所有擁有的財富的百分比累計起來,並將相應的點畫在圖中,便得到了一條曲線就是洛倫茲曲線。
洛倫茲曲線用以比較和分析一個國家在不同時代或者不同國家在同一時代的財富不平等,該曲線作為一個總結收入和財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圖形方法得到廣泛應用。
橫軸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組)的累積百分比,縱軸OM表示收入的累積百分比,弧線OL為洛倫茲曲線。
洛倫茲曲線的彎曲程度有重要意義。一方麵,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別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餘人口均一無所獲時,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另一方麵,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於其收入百分比,從而人口累計百分比等於收入累計百分比,則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倫茲曲線成為通過原點的45度線OL。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相應的洛倫茲曲線,既不是折線OHL,也不是45度線OL,而這樣向橫軸突出的弧線OL,盡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將洛倫茲曲線與45度線之間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麵積”,當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時,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OHL與45度線之間的麵積A+B叫做“完全不平等麵積”。不平等麵積與完全不平等麵積之比,成為基尼係數,是衡量一國貧富差距的標準。
基尼係數最小等於0,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最大等於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實際的基尼係數介於0和1之間。如果個人所得稅能使收入均等化,那麼,基尼係數即會變小。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那麼,中國的基尼係數在一個什麼樣的“水位”上呢?中國的基尼係數在1994年就翻過了“警戒水位”,達到了0.434,1998年達到了0.456,1999年達到了0.457,2000年達到了0.458,2001年達到了0.459,每年以0.1%的速度在遞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重視。
山西省省委研究室所作的一個調查表明,山西省孝義市的一個村子有441戶農戶,總人口為2024人,該村最富裕的88戶的總人口為430人,擁有該村總收入的81.2%,而最貧窮的89戶的總人口為395人,僅擁有該村總收入的1.6%,相差46.6倍,戶均收入差為49.8倍。
有人說,中國的基尼係數偏高,是因為中國農村人口的貧困,導致基尼係數的參考坐標偏低所致。這話雖說不無道理,但對同一個指標,不同的人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釋。實際則迥然相異,正是因為中國農村人口的貧困,我國的基尼係數才應該偏低而不是偏高。
國外的一些做法也許會有某種啟示。在發達國家,對富人在銀行的存款有嚴格的限製,超過一定的限額將被課以重稅,以強迫其儲蓄進入消費和投資。在稅收上的收入累進製,也強迫富人繳納更多的稅賦。還有,高達50%的遺產稅將使富人不可能將他的財產大部留給他的後代。於是,在發達國家,絕大多數的富人在其擁有了一定的財富後,他們發現,除了他們自己個人和家庭的消費(對於絕大多數的能被稱作富人的人來說,那隻不過是一個很小的數字)外,其餘的財富都是社會的,他們不過是這些財富的托管人而已。
於是,發達國家對富人的政策,強迫許多富人成為這樣的人:一方麵他是企業家;另一方麵他又同時是慈善家,他必須把企業所賺來的錢,流水似地大把大把地花出去,大把大把地捐給窮人或公益事業。通過這樣的調節,實現一種社會公平。
恩格爾係數:測測你的富裕程度
官員的俸祿在我國古代也稱為俸給、俸食、祿潤等,實質上,俸祿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工資。而從我國古代的情況看,長期是以穀粟為主要的俸祿形式,也稱為祿米,甚至當時的官品等級也要以祿米的數量來計算,例如漢朝的三公(最高行政官員)秩萬石、中央級部門首長——九卿秩中二千石。石,即為祿米的計算單位,每石為斛(十鬥),重120斤。以糧為俸祿的做法兩直延續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