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期貨是什麼東西,能讓範蠡短短幾年就成了億萬富翁?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間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賣家判斷他手中的商品在某個時候價格會達到最高,於是選擇在那個時候賣出,獲得最大利潤。
期貨也是在遠期交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衍生產品,與期權合約的隨意性不同,期貨是標準化合約,是一種統一的、遠期的“貨物”合同。期貨合約的商品品種、數量、質量、等級、交貨時間、交貨地點等條款都是既定的,是標準化的,唯一的變量是價格。期貨合約的標準通常由期貨交易所設計,經國家監管機構審批上市。期貨合約可通過交收現貨或進行對衝交易來履行或解除合約義務。
人們購買期貨的目的有兩種:套期保值和期貨投機。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在現貨市場上買賣某種原生產品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設立與現貨市場相反的頭寸,從而將現貨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通過期貨市場上的交易轉嫁給第三方的交易行為。而期貨投機則是投機者通過預測未來價格的變化,買空賣空期貨合約,當出現對自己有利的價格變動時對衝平倉以獲取利潤的行為。
期貨交易是從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是雙方口頭承諾在某一時間交收一定數量商品的交易。後來隨著交易範圍的擴大,口頭承諾逐漸被買賣契約代替,即期貨合約,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製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準化合約。這種契約行為日益複雜化,需要有中間人擔保,以便監督買賣雙方按期交貨和付款,於是便出現了1571年倫敦開設的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86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並逐步建立繳納保證金的製度。於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
期貨的賺錢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賺取買賣的差價。
小張在小麥每噸2000元時,估計麥價要下跌,於是他在期貨市場上與買家簽訂了一份合約,約定在半年內,小張可以隨時賣給買家10噸標準小麥,價格是每噸2000元。5個月後,果然不出小張的預料,小麥價格跌到每噸1600元,小張估計跌得差不多了,馬上以1600元的價格買了10噸小麥,轉手按照契約以每噸2000元的價格賣給買家,這樣就賺了4000元,原先繳納的保證金也返還了,小張就這樣獲利平倉了。
小張采用的其實是賣開倉,就是說,小張的手上並沒有小麥,但因為期貨可以實行做空機製,小張可以先與買家簽訂買賣合約。而買家為什麼要與小張簽訂合約呢?因為他對小麥看漲。事實證明,小張的判斷是準確的,否則如果在半年內小麥價格沒有下跌,反而漲到2400元,那麼在合約到期前,小張必須被追高價購買10噸小麥,然後以契約價賣給買家,這樣小張就虧損了,而買家就會賺4000元。
期貨的交易是以實物為依據,但事實上並不是真的在賣小麥或者別的什麼。個人投資者購買的期貨按照中國目前的製度都是不能交割實物的,隻能做投機,即一種理財手段。但期貨商品的價格確是圍繞實物的市場價格波動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期貨相對於股票來說可以說是實體的。期貨的交易方式和股票是相差不多的,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一樣,也永遠是驚心動魄的。伴隨高利潤的永遠是高風險,要想做期貨生意,一定要有一顆超強的心髒才行!
債券:比存款劃算的投資方式
債券作為一種債務憑證,與其他有價證券一樣,也是一種虛擬資本,而非真實資本,它是經濟運行中實際運用的真實資本的證明書。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券債務關係,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又被稱為固定利息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