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為什麼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一定要懂的實用金融學(5)(2 / 3)

哥哥阿爾文是個揮霍者,他不僅有揮霍的性情,而且有揮霍的信念。他是卡爾·洛貝圖斯的忠實信徒。在19世紀中葉,洛貝圖斯宣稱資本家“必須將他們賺來的錢全部用於享受和奢靡”,因為如果他們“決定節省……商品將積壓,部分工人將失業”。阿爾文常出入夜總會;小費出手十分大方;他愛講排場,養了很多仆從;他有兩名私家司機,車子買了一輛又一輛;他畜養一批賽馬;他喜歡駕遊艇出航,去各地觀光;他給太太買鑽石項鏈和毛皮大衣;送朋友貴重卻派不上用場的禮物。

為了這一切,他隻好動用老本。但他義無反顧。如果節省是一種罪惡,不節省當然就是美德;再說這麼做,可以補償吝嗇鬼弟弟本傑明由於節省犯下的罪行。

不用說,阿爾文對於男女服務生、餐廳老板、皮貨商、珠寶商、各類奢侈品店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人。他被視為眾人的財神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正是他四處揮灑鈔票,人們才有那麼多工作可做。

弟弟本傑明的人緣比起哥哥簡直相形見絀。他很少光顧珠寶店、皮貨店和夜總會,也不會親昵地直呼侍者領班的名字。與阿爾文年年吃老本不同,本傑明要謹慎得多。他1年的花銷在25000美元左右。在那些目光短淺的人看來,他提供的工作機會顯然不到阿爾文的一半,另外25000美元則絲毫沒有派上用場,就跟那筆錢不存在一樣。

且慢!讓我們來看看本傑明究竟是如何支配那另外25000美元的。那筆錢他並沒有放在錢袋子、書桌抽屜和保險箱裏麵。他把錢存到銀行,或者拿去投資。如果他是存到商業銀行或儲蓄銀行,銀行會借給企業用作周轉金,或用於購買證券。換句話說,本傑明的錢用於直接或間接投資。這些錢被用於投資購置或建造生產資料——房屋、寫字樓、工廠、輪船、卡車、機器。本傑明投入這些用途的數額與他將錢直接用於消費的數額一樣多,都能使錢進入流通、創造就業機會。

總之,現代世界中的“儲蓄”,隻是支出的另一種形式。兩者的差別通常在於前者把錢交給別人用於擴大生產。就提供就業機會來說,本傑明既“儲蓄”又“支出”帶來的效果,與阿爾文單純支出的效果一樣,他們投入流通的資金也一樣多。主要區別就在於,阿爾文花錢提供的就業機會,每個人都看得到;而要認清本傑明儲蓄的錢所起到的同樣的作用,則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12年後,阿爾文破產了。他不再流連於夜總會和時尚精品店;那些曾奉他為財神爺的人如今談起他時,嘲笑他是傻蛋一個。他寫信向本傑明借錢。本傑明的支出和儲蓄比率還是和以前一樣,由於投資收益不斷增長,通過他的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僅數量更多,並且那些工作待遇更加好、勞動生產率更高。他的資本財富和收入都比以前高。簡單來說,他增加了國家的生產能力,阿爾文卻沒有。

近年來,關於儲蓄的謬論層出不窮,不能都借用上麵兩兄弟的例子來加以駁斥,有必要針對那些謬論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許多謬論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犯這種錯誤的人中不乏知名的經濟學者。例如,“儲蓄”一詞有時被用來單指蓄藏金錢,有時被用去指投資,甚至用來用去不加區分。

期貨:今天做明天的交易

有人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讓他做期貨,因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讓他做期貨,因為那是地獄。期貨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讓你一夜暴富,也可以使你瞬間破產。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範蠡不僅是一個天下聞名的謀士,他還是一個做生意的奇才。勾踐滅吳之後,範蠡深知曆史上但凡效勞過國君、力謀大業的人在成功之後都難逃被殺的結局,於是在一個夜晚偷偷地收拾好珠寶,攜帶家小連夜逃走了。他泛舟五湖,七繞八拐地到了齊國,在海邊種起了莊稼,沒幾年,就富庶天下。這引起了齊國國君的注意,請他去做宰相。但範蠡很清楚,他從一個平民老百姓,一下就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經濟上還是大戶,吃好穿好,被人誇讚阿諛,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又向齊王辭職,把大部分財產都分給了當地村民,搬到了陶(今山東定陶北)。這回他不種莊稼了,他做起了期貨,沒幾年,就成了億萬富翁。

範蠡從他做期貨的短短幾年中總結出一個道理:“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也就是說,當商品的價格高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像糞土一樣舍得拋出去;但假如低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當寶貝一樣趕緊囤積起來。這就是如今“越跌越買,越漲越拋”這一炒股原則的古代版。範蠡說:“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一件商品的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跌,跌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漲。這是市場對於價格的調節作用:東西太貴了,沒有人買,商家必然要降價出售;而降到一定程度了,商家又沒有利潤了,不生產了,必然又要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