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投機性
有價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雖然可以作為投資目的,但也離不開投機行為,這是市場流動性的需要決定的。隨著電子技術和網絡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巨額資金劃轉、清算和虛擬資本交易均可在瞬間完成,這為虛擬資本的高度投機創造了技術條件,提供了技術支持。
金融泡沫: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凡是吹過肥皂泡泡的人都會被它的七彩絢爛吸引,而孩子們更是樂此不疲。不過,我們也都明白,泡泡越大越圓越光鮮,離它的破滅往往就越接近,而且,這種破滅是瞬時完成的。
炒股炒成股東,炒房炒成房東。這是在金融泡沫破滅後,對投資者的形象描述。金融泡沫在膨脹的時候,我們幾乎做什麼都賺錢,股市一天可以有幾百隻股票上漲,漲停者也特別多。基金銷售達到瘋狂的境地,即使對基金沒有概念的人也願意去投資買上一些。退休的人紛紛拿出退休金,看到鄰居買,自己也忍不住買上幾隻。大量的資金湧進股市,致使股市一片飄紅。金屬價格也不斷上漲,期貨隨之上漲。人們紛紛囤積居奇,直到高位拋售。在價格瘋狂的背後,是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脫離。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當數隻股票已經連續拉上幾個漲停的時候,當一隻股票的市值已經有幾十倍的市盈率的時候,當可以投機的商品價格已經被投機商炒到一個非常高的位置的時候,金融泡沫破滅的危險已經悄悄降臨了。
金融泡沫是指經濟過熱所造成的不正常膨脹,主要表現在房地產和股票方麵。兩者價格往往先是反常地急劇上漲,到了最後,當其價格已經嚴重背離其實際價值時,必然導致價格突然暴跌,資產猛然收縮,從而帶來嚴重的經濟危機。
說起來,金融泡沫倒還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400年前,西歐就第一次出現了“泡沫經濟”,不過它的主體有些特殊,不是現在常見的房地產和股票,而是美麗的鬱金香。
當時鬱金香從土耳其傳入了西歐,善於開發的荷蘭人很快就栽培出了更具觀賞性的變種鬱金香。物以稀為貴,這些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也隨之迅速上漲。在利益的驅動下,鮮豔的花朵成了投機的對象,以至於後來許多與培植鬱金香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人也參與進來,並且許多人還真的一夜暴富。長此以往,漸漸地現貨交易已經難以滿足需要,於是期貨交易又開始產生。投資者們不分男女老少,個個滿麵紅光、滿懷期待,希望借助鬱金香的華麗讓自己成為百萬富翁,為此,不知有多少人高息貸款,放手一搏。
然而,此時泡沫經濟突然顯現了它的可怕。1637年2月4日,價格已經嚴重脫離其實際價值的鬱金香一夜之間變得像魔鬼一樣恐怖。這一天,希望鬱金香出手而獲得暴利的人們震驚地發現,鬱金香的價格急劇下跌,市場幾乎在轉眼之間就迅速崩潰。那些欠著高額債務進行買賣的人,一下子變得一文不名,許多人自殺,社會動蕩不安。事態的混亂使得荷蘭整個國家陷入了經濟危機,鬱金香上演了一次著名的“泡沫事件”。
“鬱金香事件”之後,人類經濟史上的泡沫事件便頻頻發生。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個肥皂泡沫發生在日本,而這要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說起。
在當時,日本這個巨大的經濟體曾紅極一時。這裏僅舉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市道是多麼景氣——
在東京街頭,動輒就有人甩出大把鈔票,要打的到300千米外的名古屋,而東京的出租車司機1年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
當時的大學生就業時,流行一種“割青麥”的做法,即公司在學生臨近畢業時就與之簽約,但是還不會讓這個學生來公司參加實習,而是將他送到風光旖旎的夏威夷去度假——當然,是以“進修”的名義。公司為什麼這樣做?原因隻有一個,就是怕人才被其他企業搶走。
在這種繁華的背景下麵,卻隱藏著巨大的經濟泡沫。前麵我們已經提到,現代泡沫經濟的主角基本上是房地產和股票,日本也概莫能外。全球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東京銀座,在1989年泡沫經濟的最高峰時,其地價曾達到每坪(合3.3平方米)1.2億日元,而一個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整個美國的土地價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量投資者將資金砸向房地產行業,從而使得日本地價瘋狂飆升。自1985年起,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的土地價格每年以兩位數的百分比上升,東京在1990年最高峰期的地價竟然是1983年的2.5倍之多。“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就可以買下美國”,這樣的言論讓大部分日本人引以為傲。在那個年代,一向務實,對投機、股票沒有好感的日本人,竟然有超過一半的國民購買了股票。誰不買股票,誰就是笨蛋,因為1年的投資就會有100%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