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形勢下,銀行拿出大把金錢來勸人買地,利息幾近於零,地價卻在不斷上漲。如果貸款購買土地,肯定會因土地升值而大賺一筆。除了房地產,老百姓還紛紛把銀行存款拿到股市。日本股市的市盈率曾高達80倍(當時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地區的市盈率僅為25~30倍)。在“地市不倒”和“股市不倒”的神話裏,日本舉國歡騰。
然而,泡沫經濟的特點就在於它必然會突然破滅。日本房產和股票的價格早已遠遠超過了它的實際價值,人們的買賣已經變成了純粹的投機和炒作。從1990年市場交易的第一天起,日經股價便迅猛地跌入了地獄,其跌勢之快令人瞠目結舌,隨後,日本股票市場陷入了10多年的熊市。在泡沫經濟之前,花5億日元購買的一套房子到了1990年中期一下子降到了1億日元,貶值80%。盡管這樣,大批的土地和房屋還是根本賣不出去,竣工的住宅空空如也,沒有住戶。
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股價、地價大幅下跌,不動產業蕭條,股市長期低迷,欠息欠賬等不良債務大幅增加,企業對風險產業的投資熱情下降。而股價下落直接損害了一般的中小企業以及廣大的家庭。當這個人類經濟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破裂後,整整15年,日本都在為之還債:經濟蕭條、政局動蕩、犯罪率上升。以東京地鐵的JR中央線為例,在泡沫破裂後,一度成為破產者自殺的熱門地點,為此,東京的地鐵不得不都安裝了屏蔽門加以防範。直到現在,日本經濟還處在恢複期裏。
除此之外,泡沫經濟的案例還有很多。在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嚴重,是因為美國信用透支要嚴重得多,它的金融風暴是先從房地產的次級貸款開始的,也就是允許消費者貸款買房,再用貸款做抵押進行二次貸款。已經是負債了,負債居然還可以做資產進行抵押,這樣嚴重的信用透支,早晚有一天會出問題。美國不是不知道這情況,但是長期以來,美國的信用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這種習慣性的錯覺使美國把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到最終破滅。
其實金融泡沫的原因說來也簡單,就是沒有做風險控製造成的,一個國家是這樣,個人投資也是這樣,如果你貸了款去投資,也不管投資將來是否能夠回收,隻是對未來有個美好的預期,這樣的話你的投資肯定打水漂的危險比較大。有很多企業靠借的錢靠拖欠別人賬款運營,表麵雖然很風光,但是這隻是表麵的繁榮,一旦某個環節出問題,企業就可能倒閉。有的家庭對投資的資金都沒有進行風險控製,表麵看起來,似乎很有錢,投資了不少項目,平時消費看著大手大腳,沒有提前的理財預備,如家裏有人生個病、做個手術,就可能讓一個家庭破產。
華而不實,必不長久。古往今來,任何過度繁華的社會往往都潛藏著深刻的危機。泡沫經濟也同樣如此。到了現代社會,房地產泡沫和股票泡沫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危害更加嚴重,波及更加廣泛,迫使各個國家高度重視,大力預防。
財務杠杆:什麼能讓你一夕暴富
在古代埃及,公元前1500年左右就有人用杠杆來抬起重物,不過當時的人們不知道其中的理論。後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並發現了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杆原理後,曾經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給我一個合適的支點和一個足夠長的杠杆,我能撬動地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杠杆原理應用非常廣。譬如,你每天開車用的方向盤,就運用了杠杆原理。高杠杆率是當今資本市場金融交易的重要特點。所謂杠杆率,是指金融機構的資產對其自有資本金的倍數。例如,如果杠杆率是10,則對應於1美元的資本金,銀行將能提供10美元的貸款。對於給定資本金,杠杆率越高,金融機構所能運作的資產越多,金融機構的盈利就越高。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均采用了杠杆經營模式,即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遠高於自有資本規模。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杠杆率越高,風險也越大。我們接觸到杠杆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房屋按揭貸款。
那麼什麼是財務杠杆呢:從西方的理財學到我國目前的財會界對財務杠杆的理解,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其一,將財務杠杆定義為“企業在製定資本結構決策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因而財務杠杆又可稱為融資杠杆、資本杠杆或者負債經營。這種定義強調財務杠杆是對負債的一種利用。
其二,認為財務杠杆是指在籌資中適當舉債,調整資本結構給企業帶來額外收益。如果負債經營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上升,便稱為正財務杠杆;如果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下降,通常稱為負財務杠杆。顯而易見,在這種定義中,財務杠杆強調的是通過負債經營而引起的結果。
另外,有些經濟學家認為財務杠杆是指在企業的資金總額中,由於使用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而對企業主權資金收益產生的重大影響。與第二種觀點對比,這種定義也側重於負債經營的結果,但其將負債經營的客體局限於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其定義的客體範圍是狹隘的。企業在事實上可以選擇一部分利率可浮動的債務資金,從而達到轉移財務風險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