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為什麼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一定要懂的實用金融學(1)(2 / 3)

金融裏的博弈:誰是冤大頭

美國有個總統,他小時候很是木訥,人們都說他傻。因為每次人們投錢在地上,有5角的,有1元的,而這個孩子每次隻揀5角的。於是人們就認為這個孩子真的傻,見人就推薦實驗一下,果然隻要人們一投錢,他就揀少的,而夥伴們全都揀多的。一個老太太善意地勸告孩子,別再做冤大頭了,要揀多的,別揀少的,孩子嘿嘿一笑,詭秘道:“如果我揀多的,他們還會給我投錢嗎?”

到底誰是冤大頭?

一個消費者總有不斷賺錢的欲望,他相信錢必須要通過錢來賺,篤信金融業暴利的神話,看到某某忽然暴富了,通過玩資本、玩金融賺的,於是瘋狂投資、追捧。但金融市場博弈的結果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別人賺了自己未必賺,往往是盲目跟進的時候,自己做了冤大頭。就像上麵故事中的那個孩子,雖然表麵看起來他是冤大頭,但他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那些給他投錢的人最終才是真正的冤大頭。

在金融市場上,心態是最重要的,人們都講散戶是不會賺錢的,這句話也有道理,因為你在金融市場如果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很容易出現急功近利的心態,從而使自己陷入自己設計的魔圈,多數人在金融市場沒有理性的頭腦分析,他們一看到別人炒作什麼賺錢了便也想跟著去做,結果就賠掉了。

金融本來就是虛擬經濟,本身不會創造財富。隻是財富在彼此之間轉來轉去的遊戲,是一場零和遊戲,贏和賠也無非就是甲的錢到乙那兒,乙的錢到甲那兒,在這個遊戲中,金融機構既是平台提供者又是參與者。

比如證券交易所,就是專門為人們進行證券交易,股權交易提供的交易平台,證券交易所不是盈利機構,是一個管理機構,每筆交易都會收一定的傭金,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員稱為證券經紀人。某種意義上說,證券交易所更像一個中介機構。

但基金公司卻是市場的參與者,由銀行出資或國家直接出資成立的基金公司稱為公募基金,這裏麵的基金主要是來源於國家計劃必須要保值增值的財產,如養老金、基礎建設基金等,這樣的基金公司對風險控製比較嚴,一般購買國家中長期債券或其他固定資產收益,有的基金公司也炒股票,當年諾貝爾獎金設立的時候,就是為了規避風險,隻買國家中長期債券,結果最後,差點入不敷出,在高利潤的股票操作下,才使諾貝爾基金迅速增值。

私募基金是幾個合夥人成立的,以信托和委托理財的形式替大眾管理資金的一種金融機構,主要以高利潤的股票操作為主,巴菲特是私募基金的開創人。現在市場上除了正規的私募機構外,還有一些股票操作高手,由於沒有實力注冊基金公司,與股民協議,用股民的錢炒股,賠了還給股民,賺了一起分成,分成利潤多以三七開。對方占三,股民占七。

可以看出,金融機構都是由實力強大、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他們在炒作股票的時候,往往提前有好幾個方案,先行策劃,並且要通過一些手段,包括拉高、震倉等來操縱某隻股票,盡管國家嚴格規定不允許操作股市,但是股票市場沒有坐莊者是不可能的。機構也會賠錢,但它賠了錢,頂多換個基金經理繼續操作。但散戶要是賠了,由於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很可能把自己的養老錢賠進去。金融市場上永遠沒有真正的贏家,由於本身就是一場金錢遊戲,所以總有製定規則的人,有的人跟風賺了,有的人跟風賠了。在金融市場上,你不是冤大頭,其他人就是,隻有心態良好的人,才能穩坐釣魚台。所以金融市場有時候玩的隻是一種心態。心態好的人,看著別人賺錢,他不眼紅、心態差的人,看著自己賠錢,他不著急割肉,因為他有自己的思路,不管是黃金、期貨、股票,還是股指期貨,隻要是金融產品或衍生品,都是一樣的道理。2008年,有很多機構被套住了,平安保險海外基金經理也被換掉了,但作為沒有承受能力的個人,卻背負了大量債務,有的甚至選擇了自殺。

金融市場誰是冤大頭?沒有清晰思路的人就會做冤大頭。

彩票,賭博與投資:挑美女的心理

從100張美女照片中選出你認為最漂亮的臉蛋,選中有獎,選不中要處以罰金,最漂亮的標準是由大多數人投票選擇,你應該怎樣投票呢?你也不知道怎麼樣去投,但是你會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大多數人都會認可的漂亮臉蛋。你選擇的標準不是照片上的美女多麼漂亮,而是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

學習經濟學,它並不會教你如何賺錢,但它可以教會你如何做出選擇;選對了,你就能賺到大錢。

投資就是尋找大多數人都認為的價格區間,找準了,你就投中了,在投資中賺錢的是少數人,賠錢的是多數人,所以找對眾人心尤其重要,在社會中有人把投資和彩票賭博一起提,以為它們都一樣,因為結果都是賺錢的少賠錢的多,因此有人把購買彩票也看成投資,彩票和賭博有一定的相通性,就是都希望小成本獲得大收益的期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