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為什麼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一定要懂的實用金融學(1)(1 / 3)

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現代分支,已經發展得非常龐雜豐富,對普通讀者來講,需要了解的是最基本也是最實用的部分。

舉例來說,2012年以來,銀行大廳購買理財產品的人排起了長龍。這是自從2007年年底基金業整體步入熊市後從未出現的現象。如果你具備一定的金融業常識,就能清晰地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中國是一個利率管製的國家,銀行沒有權力根據金融市場的貨幣供需關係來調整存款利率的高低,而中國銀行之間的競爭卻在2012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後變得激烈起來。銀行為了爭奪儲戶的存款,就推出了可以靈活調整回報率的各種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回報率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金融市場中貨幣資金的供需關係,但又不違反利率管製的政策,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發展策略。

金融市場:合法的賭局

甲教授和乙教授心血來潮,用100萬美元的誘惑來賭博割自己的肉。甲教授與乙教授協議,如果他敢割自己的肉,那麼乙教授必須把100萬美元給他。乙教授同意了,甲教授聯想到當年關雲長為了活命,忍痛刮骨療傷。今天有100萬美元在這裏,也不妨效法古人一番,於是狠下心來,割了自己一刀。於是,100萬美元到手了。乙教授很不情願地簽了支票。

乙教授一路鬱鬱寡歡心裏很不舒服,不但想把100萬美元賺回來,而且還想多賺,於是跟甲教授說,我割自己的肉兩次,你給我150萬美元,可以打折。原價是200萬美元。甲教授覺得實惠,就同意了。結果甲教授給了乙教授150萬美元。甲教授又想把錢賺回來。如果他們繼續這樣賭下去,每次都想比上次賺得更多,那麼最終結果隻有兩個,每次交易都要交稅,而且自己都不斷地割肉。如果甲教授和乙教授的交易是通過金融機構的平台進行的,那麼還必須給金融機構繳納傭金。金融機構眼看著甲教授和乙教授自殘的樂趣,還大把大把地收著鈔票,甲教授和乙教授是費力不討好。

其實金融裏的博弈就是這樣子,每個遊戲的參與者,都不會產生任何價值,隻是把錢從一個人手裏轉到另一個人手裏,再從其手裏轉到下一個人手裏,如此循環往複,每一次,每個人都希望從別人那裏賺到更多的錢。所以對金融市場有一個確切的評價:合法的賭局。

就像一個賭局裏,金融交易機構就是看台子的,而消費者是進入裏麵的賭徒,你賠得傾家蕩產,還是賺的盆缽滿貫,與它沒關係,反正它隻收取抽成。那坐莊的永遠掌握著遊戲規則,你來之必須適之。你的錢被金融玩家玩來玩去,很可能發覺自己什麼都沒得到,不但耽誤精力,反而被人無形中把手頭的錢弄走了。

金融裏風雲詭詐,平時聽這個說某基金經理多麼掙錢,聽那個說某分析師可以拿到年薪幾十萬元,似乎金融行業處處是錢。就是找工作很多人也抱定決心非金融行業不進。金融行業似乎是一片光明的坦途,一個普通的分析師,以天相投資為例,進去後可以拿到每月400元人民幣的薪資,簽上3年約,違約金比較高,所以一般都老老實實地在裏麵幹上3年,然後就跳槽可以上到每月1萬多元,然後逐漸地成了幾十萬元,很多人去金融行業衝的不是這個,而是將來可以做到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加上分紅可以拿到上千萬元。但金融行業是不是真的那麼有錢呢?電視上那麼多分析師,天相這樣的公司也是每年海量招聘,難道一進入金融行業,就會有那麼多錢了嗎?如果一個分析師,真的可以拿到年薪幾十萬元的話,那麼他用這幾十萬元年薪去炒股早就上億資產了,中國上億資產的有幾個人?但如果他沒那樣的把握,又怎麼能被基金公司開到幾十萬元的年薪呢?那得是一張什麼樣的嘴,點股成金!金融行業裏湧動的不是金錢,是掙錢的衝動。一個散戶林園曾經被稱為中國的股神,說他8000元入市,16年炒成了4億元。不管真假,林園的神話的確也讓一大部分人心動,很多股民到處去討教高招,以為股市投資有什麼訣竅,至於黃金和期貨,就更讓人向往了,黃金在中國的炒作還是新生事物,期貨可以用杠杆資金,使一些想賺錢卻沒有錢的人心向往之。但是“打工皇帝”唐竣說過一句話,他從不投資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和期貨以及其他的金融衍生品,因為總是賺得少,賠的多,唐竣以其對財富的駕馭能力,他的話應該很有參考價值,就是不要相信金融市場有什麼奇丹妙藥可以讓你屢戰屢勝,這裏達摩克利斯之劍永遠懸掛在上空,你隨時可能會中招。今天你不中,也無非就是割肉的是甲教授,你充當了乙教授;明天你中了,你就是割自己肉的人。如果想在金融行業玩下去,那就有勇氣永遠嚐試自殘的樂趣,很多人在金融行業把血本搭進去,賺的時候,皆大歡喜,一旦賠錢了。一哭二鬧三上吊,有的就直接跳樓了,2008年股市大跌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事,玩不起,就不要羨慕人家玩的掙錢,為了欲望把生命搭上非常不值!金融行業本身就是零和博弈,要有充分的準備,你拿了別人的錢,總有一天要還回去,還是那句老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