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際收支在數百年來曾經發生過幾次重大的變化,從明朝中歐直接貿易開通之後,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對外貿易收支整體格局是巨額貿易順差。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大規模向中國銷售鴉片,中國經常項目收支從持續了數百年的貿易順差轉為貿易逆差。在此期間,一直到1949年,中國貿易順差僅僅是非常少的,而貿易逆差是經常的現象。1985和1986年,當中國經濟貿易順差時,經濟收支順差都超過5年,在我們國家遭受西方貿易製裁之後,出現了逆差。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終於扭轉了鴉片戰爭前我國經常貿易逆差的持續格局,回到了明朝到鴉片戰爭之前順差的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放經濟發展是突飛猛進的,這段時期裏,中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外貿易增長快於國民經濟增長,對外貿易依存度持續上升到國際最高水平,中國多年的出口導向戰略為中國創造了世界第一的外彙儲備,國際組織對認為中國的外貿神話是全球化時代最大的成功故事。
所謂貿易順差(favorablebalanceoftrade),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這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
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如1年、半年、1季、1月)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入超”,或叫貿易赤字。這表明一國的外彙儲備減少,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弱,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換一種說法來說,在一定的單位時間裏(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如果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做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做貿易逆差。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麼說,貿易其實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淨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淨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在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係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彙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彙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彙率機製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貿易補貼:進出口貿易的津貼
NewPage(新頁公司)——這個即使在美國也沒幾個人知道的名字,卻在西方“愚人節”這天進入了無數中國人的視野。
這家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年銷售額20億美元的造紙公司不是在開玩笑。因為美國商務部的一個表態,其早先的一紙訴狀,很可能就此成為撬動中美兩個大國貿易關係的一個支點。
2007年3月30日上午11時,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宣布,將改變維持23年之久的貿易政策,對一直被美國認定為“非市場經濟”的中國使用反補貼稅貿易懲罰手段。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這一初步決定,多家中國造紙公司的銅版紙產品將遭征收反補貼稅。其中,山東晨鳴紙業集團遭征收的關稅為10.9%,江蘇金東集團遭征收20.35%,其他多家公司遭征收18.16%。
1984年,美國商務部做出一項決定,對於美國認定的“非市場經濟國家”不使用反補貼稅懲罰手段。1986年,美國聯邦法院在“喬治城鋼鐵案”中對這一政策做出確認,判定商務部有權決定是否使用反補貼稅手段。
不過,古鐵雷斯說,時代變了。他說,商務部在1984年做出決定時,當時的共產主義國家裏的公司不會因為政府補貼而調整其商業行為。但是,“2007年的中國不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蘇聯、東歐集團的經濟狀況。中國的公司會根據補貼做出反應,而且我們可以合理地估量出這些反應”。古鐵雷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