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信貸市場對“橋隧”模式的需求
企業負債的85%是銀行貸款,其中流動資金的90%以上來自貸款,企業資金需求高度依賴銀行,而銀行資金投放的主要去向也是企業。貸款快速增長給商業銀行帶來豐厚的利息收入,然而,如果銀行僅注重盈利性而忽視了安全性的要求,放鬆對貸款質量的監控和管理,將會給銀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信貸市場融資長期以來一直在企業融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貸款中的不良貸款逐年增加,銀行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在增加貸款數量的同時,要注意保證貸款的質量,降低信貸市場的風險。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當然也有製度原因——國家的政策導向。盡管大型的國有企業大多收益能力很差,但是由於存在著國家隱性擔保,銀行仍會貸款給國有企業,導致了銀行大量的不良貸款。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科技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經營高風險的前沿科技投資型企業也越來越多。這部分企業建立之初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企業資金周轉又很慢,生產周期長,回收時間長,初期利潤很少。因此這些企業都隻是資金的需求者。這種企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同時又有很大的風險。根據國務院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銀行貸款利率存在著嚴格的限製。
也就是說,即使科技風險企業利潤成倍增長,也與銀行無關;但若企業經營不善或市場形勢突變,貸款損失則必須由銀行自己承擔。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導致銀行很少向這些企業貸款。
在不斷增加的貸款數量中,對中小企業貸款數量是很少的,就是在這很少的貸款當中,擔保貸款又占多大的比例呢?上海77家擔保公司擔保獲得的貸款超過全國一半以上。從1999年5月起到2004年9月底,上海市運用市、區、縣財政出資設立的擔保資金,為中小企業實施貸款信用擔保的項目累計6381項,擔保金額106億元,銀行發放的擔保貸款額124億元。即使這樣,上海擔保所獲的貸款也僅占全部保證貸款的1.6%,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企業融資壓力上升是當前的總體趨勢,中小企業資金偏緊。據浙江省統計局調查,目前在浙江省,有22.3%的企業感到流動資金緊張,認為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由2005年一季度的13%上升到2005年第二季度的18.2%,第三季度這一比例上升至22.4%。在我國的信貸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畢竟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數量更多、市場更大。我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產業結構更新很快,銀行必須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如果隻貸款給那些原有老的客戶,貸款給已發展壯大的企業,實際上就是把風險堆積到未來。對於銀行而言,加大小企業貸款力度,是改變銀行業風險過於集中的局麵、實現收入多元化的自身需要。現在的銀行都在片麵地強調“80%論”,即“大客戶創造80%的利潤”,傾向於把貸款貸給大企業。但是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信貸市場是大量中小企業的市場,資本市場才是大企業融資的天地。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大企業的融資偏好必定會向資本市場轉移。而對小企業來說,他們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有限,隻能較多的利用信貸融資。按照目前的情況隻能靠擔保業的橋梁作用和資本市場聯係起來,慢慢地向資本市場滲透。銀行若不能及時地發展中小企業的貸款市場,會對以後的長期發展帶來負麵影響。
當然銀行考慮到中小企業貸款的高風險性也是合情合理。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產品的創新來實現發放貸款的同時降低貸款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對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支持力度。要想增加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必須找出某種途徑來降低銀行的風險。
16.2.3“橋隧”模式下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的連接
從我國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很好理解“橋隧”模式出現的合理性。信貸市場規模擴大,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增多,銀行貸款很難獲得。進入資本市場投資的難度較高,成本過高,投資收益降低,都在暗示兩個市場連接的可能性。“橋隧”模式為我們提供了連接渠道,這個渠道便是第四方投資者。金融是一種市場高度不完全、信息高度不對稱的經濟活動,在這種經濟活動中有必要借助信用擔保機構,通過它所特有的控製風險手段來實現信用增級和信用放大。隨著金融活動的發展和升級,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信用擔保產生龐大的需求,我國擔保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目前擔保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急需我們有新的創新來降低它的經營風險,促進其發展。“橋隧”模式便是目前存在問題的一個有效解決途徑。它像一座橋梁把我國的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聯係在一起,使兩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銀行和擔保公司的合作中,橋梁的一端便和信貸市場連接到了一起。
近年來,我國各經濟主體的投資需求日益擴大。在浙江,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1.98%,扣除20%多的利息稅後僅剩1.58%,再扣除浙江省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9%,儲蓄實際收益率為-2.32%,由此居民儲蓄意願明顯趨低,個人投資趨於活躍。投資主體的增多意味著存在較多的投資需求。在我國資本市場正在進行的改革,如股權分置改革規範了我國股票市場,給資本市場帶來了生機,有利於資本市場的長期蓬勃發展。股權分置使中國的資本市場更加規範,有利於資本市場吸引更多的資金,增加了投資的需求,也為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的連接創造了可能性。但是我國資本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我們的任務就是創新出新的投資產品來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橋隧”模式就是這樣的一種創新,它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工具,投資者不但可以進行分散化投資,增加收益,而且投資者在“橋隧”模式中的投資風險會小於傳統投資的風險。因為在新的模式下,如果貸款企業成功歸還了貸款,那麼投資者不會有任何的損失。如果貸款企業沒有償還貸款,那麼投資者就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投資於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投資者在“橋隧”模式中投資比單一在資本市場上投資的另一個好處是對於沒有上市的企業,可以以直接注入資金的形式來投資。“橋隧”模式迎合了資本市場的需求,這樣,橋梁的另一端和資本市場也連接到了一起。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大陸的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已有100多家。2000年,境內上市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紛紛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各類渠道的產業資本,金融資本,自然人資金與高新技術融合,構成新的投資熱點。同時,跨國公司和國外專業風險投資基金正在不斷進入中國風險投資業。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基金需要投資渠道,這就為“橋隧”模式提供了業界投資者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