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類似模式在深圳地區的勃勃生機

深圳地區的擔保業發展一直很快,走在我國擔保業的前麵。貸款擔保和投資相互融合的業務已經在深圳地區有所發展,而且很有生機,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經驗,促進我國擔保業整體的發展。在第一章中我們已經了解了中新力合擔保有限公司擔保換期權成功的例子,在這裏我們再介紹一個發生在深圳擔保和投資成功合作的例子,這就是深圳中科智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科智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於1999年12月在中國廣東省深圳市注冊的股份製有限公司,中科智擔保以“發展擔保、服務社會,促進我國信用秩序的建設和風險投資的健康發展”為宗旨,堅持“以擔保促進投資,以投資發展擔保”的經營理念,采用擔保服務與風險投資相結合的新模式,拓展以擔保及其配套服務為主,擔保投資為輔的主營業務及各項衍生業務,全麵拓展和深化擔保與擔保投資業務。公司已與若幹家大型綜合類券商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為券商及其客戶提供廣泛的業務合作,加強了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聯係。為進一步規避擔保風險,中科智擔保正在計劃申請與資產證券化有關的擔保業務,力爭在完成增資擴股和境外上市後成為中國抵押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拓者。

中科智的這種業務和我們現在所講的“橋隧”模式有點類似,在中科智的業務當中,被擔保企業的貸款償還出現問題時,通過風險投資和貸款證券化來為貸款收集資金。在“橋隧”模式中,在貸款出現問題時,業界投資者介入,購買貸款企業的股票或者是債權,對於沒有上市的中小企業,業界投資者可以直接注入資金。業界投資者的介入,提升了中小企業的信用,從而為資產證券化提供了保障。

中科智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擔保為手段,策略性介入風險投資和資本營運領域,具體方式如下:(1)債轉股。在一定的條件下,將貸款資金全部或部分轉成被擔保企業或資本運營項目的股權。(2)根據承擔風險的程度,占有被擔保企業或資本運營項目一定的股權、認股權、期權或分紅權。在這裏中科智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實際上是起到了一個投資者的作用,由擔保公司自身向貸款企業投資,提供資金支持,此時擔保公司的風險沒有改變,但是獲得了貸款企業的投資收益。在“橋隧”模式下,對企業投資的不是擔保公司,而是引入了一個第四方——業界投資者,由其來投資貸款企業。中科智的經營模式和“橋隧”模式理論相似,不同的是新模式把風險更加分散化,降低了擔保公司的風險。

16.2在我國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16.2.1資本市場對“橋隧”模式的需求

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20多年來,中國的資本市場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麵日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1990-2003年,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累計實現籌資額達到8778.82億人民幣,1998-2003年,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累計籌資1218.9億元人民幣。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企業融資開辟了渠道,對緩解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的資本市場是伴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進程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製度設計上的局限,資本市場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這製約了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

與西方發達的資本市場相比,中國存在機構投資者嚴重缺乏的問題。

中國的資本市場,如果要成為現代金融體係的基礎,僅靠居民存款和居民收入中的一小部分進入市場是不夠的,那是一個以中小散戶為主體的市場。我們如果要建立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就必須推動資本市場資金渠道的多元化。資產委托管理式的資金、集合理財型的資金、股票質押貸款、各種社會保障資金、私募資金都可以進入資本市場。

中國的資本市場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

資本市場存在著信息不透明的問題,一部分原因來自企業方麵。上市公司做假賬,形成了一種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上市公司在信息擁有上占有絕對優勢,投資者則處在劣勢狀態,無法與上市公司在信息占有上處於平等的地位。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披露虛假信息牟取暴利。同信息不對稱並存的是內幕交易問題,即處於信息優勢地位的知情人,與市場投資者相勾結以獲取不正當的利益。使得其他投資者的市場起點處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中,從而勢必侵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另一部分原因在於,資本市場中介機構執業水平不高,誠實守信思想也比較淡薄。這些機構不能抵禦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要求,甚至為了利益而協同作假。投資者對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投資成本過高,程序繁多,效率很低,阻礙了資本市場的發展。

在市值不斷縮水的情況下,股票市場成了淨消耗市場。從1998年到2003年10月,上市公司通過股市融資額達6798.59億元,國家的印花稅為1466.06億元,證券公司的傭金大約為1277.26億元左右(按交易總量估算),而上市公司的分紅總量僅為1781.91億元,其中,流通股股東獲得的分紅為460.57億元。這意味著流通股股東在1998-2003年10月的5年多時間裏,為股市單向貢獻了9081.34億元,投資者損失慘重。我國股票市場多輸,打擊了投資者投資資本市場的信心。

債券市場上的企業債券融資在2003年出現了下滑,而且比重僅為1.0%。直接融資比重的下降,使市場促進企業改製和資源配置的功能進一步弱化。這種狀況不僅使我國銀行體係集聚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阻礙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也會給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1998年以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國債發行量開始逐年增長,但是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遠遠落後於國債市場和政府債券市場。2003年企業債券發行總額才為358億元,僅占同期國債發行規模的5.7%,企業債券市場餘額占同期國債市場餘額的比例也不到8%。造成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策上的束縛和製度上的缺陷。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於信息不對稱及製度原因,人們對資本市場的信心不大。資本市場的投資產品單一,而且風險較大,人們缺少理想的投資對象。於是出現了以下現象:人們手中有剩餘資金,但是找不到合理的投資渠道;或者是投資者由於可能的投資成本過高,而無法對自己所合意的投資對象進行投資;再或者是該企業或者部門沒有上市或發行債券,使投資者缺乏進行投資的渠道。最終形成了資金供求不連接的現象,這客觀上需要建立一種渠道起連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