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由於風險投資是風險偏好型的行業,在傳統的擔保模式中加入風險投資公司的參與,信貸擔保機構可以改變過去獨自承擔信貸風險的不利局麵,信貸擔保機構的健康發展可以得到保證;商業銀行在關係切身利益的激勵效應作用下,會相對全麵、審慎地對中小企業進行資信評估,優質的中小企業將成為商業銀行長期的優質客戶。通過風險共擔的激勵效應,貸款的質量得到了保證,而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難的問題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12.2加大銀行利潤

12.2.1貸款收入的增加

在引入“橋隧”模式後,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收入的增加將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貸款數額和規模的增加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收入的增加;二是除傳統的信貸業務外,將會增加其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後續金融服務的收入。

(一)增加信貸業務收入

央行在2004年10月放開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為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製訂較高利率提供了可能,銀行有了盈利的空間也就有了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積極性。目前,央行放開貸款利率浮動上限後中資銀行已經可能對貸款進行自主定價,而這樣的利率水平也是中小企業貸款者完全能夠承受的,利息收入扣除壞賬損失,銀行仍然會有不錯的收益。所以隻要將規模做大,這塊收益對銀行來說將會是非常可觀。

“橋隧”模式的引入解決了如何把中小企業信貸業務規模做大這個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擔保模式能夠大幅度增加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收入。由於貸款擔保方的增多使得還款來源不再單一,擔保的力度也較傳統的擔保模式大。中小企業的貸款質量得到了保證後,銀行對信貸數額不再吝嗇,反而希望能夠通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獲得更加豐厚的收入;而中小企業由於對資金的需求較為迫切,寧願付出相對高的成本取得銀行的貸款,保持自己日常經營資金的流動性。於是在業界投資者和擔保公司的擔保下,銀行與中小企業一拍即合,貸款數額將會大幅度增加,銀行從而取得更多的信貸收入。

(二)增加後續服務收入

從更高的程度上看,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收益不僅限於貸款利率差,而是更加注重客戶的綜合收益,強調金融產品的交叉營銷,為中小企業提供後續的一攬子融資結算、理財顧問、谘詢等服務。同時中小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必然帶來巨大的物流和資金流,其中隱含著除信貸之外更大的金融業務空間。如果銀行具有較強的金融創新能力,還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中間業務收入。隨著貸款規模的加大,中小企業對銀行後續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強,銀行憑借自身的資源與信息渠道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一係列的金融服務。由此看來,除了上文闡述的銀行傳統信貸業務收入的增加,在為中小企業提供後續服務方麵的收入增強效應也不可小覷。

12.2.2交易成本的降低

上文提到,由於中小企業信息表達能力差,其能夠顯示給金融機構的有效融資信息有限,銀行、擔保機構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非常嚴重,加大了銀行的貸款風險。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此情況下為了降低信貸風險,銀行必須增加對企業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強對企業的事後監督和風險防範,這又勢必加大銀行的交易成本。因為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是相互聯係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程度呈正相關,信息越不對稱,交易成本越高;反之,交易成本就越低。銀行要想獲得中小企業的有關信息以避免由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風險,就必須對企業的資信、經營狀況、投資收益及貸款運行等情況進行審查與監督。另外,中小企業貸款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貸款的頻率較高,貸款數額較小,這樣必然加大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的單位成本,從而使銀行無利可圖。

在現階段傳統擔保模式下,由於規模和人員等的限製,擔保機構能夠擔保的貸款數額比較小;在進行審查與監督時,擔保機構獲取貸款企業相關信息資源的能力有限,需要銀行的大量投入。所以說,銀行在擔保公司的擔保下貸款予中小企業所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

“橋隧”模式的優勢,在於其引入的業界投資者能夠從以下兩方麵減輕銀行的交易成本,從而加大銀行的利潤。

第一,中小企業貸款的數額增大,減少單位貸款成本。由於業界投資者較擔保公司資金雄厚,銀行與擔保公司合作的意願在業界投資者的擔保介入下大大提高了,其貸款數額的限製也逐步放開。即使中小企業出現難以還貸的現象,銀行的貸款質量仍然能夠得到保證,風險的降低使銀行不再惜貸的同時增大了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數額。無論銀行貸款數額大小,一筆貸款交易的交易費用和其他成本相差無幾,這就等於降低了銀行貸款的單位成本,從總體上說減少了交易費用。

第二,銀行需要付出的審查和監督成本減輕。由於中小企業規模小、經營時間短、信息的透明度較差且信息不具有公開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了解程度差,很難建立足夠的信息積累,使得銀行在決定貸款之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來調查企業的財務和信用狀況;在發放貸款後同樣需要加強監督力度以防範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的道德風險,由此導致審核成本增加,銀行的成本負擔過重。在“橋隧”模式下,無論是在貸款前還是貸款後,業界投資者可以代替擔保公司和銀行對中小企業進行審查和監督,並且更具專業優勢。業界投資者通過對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信用狀況、領導層素質、現金流量了解企業發展狀況,雖然中小企業的信息相對不透明,獲取信息的難度較大,但是業界投資者由於本身對中小企業的行業相對熟悉,加上其看好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在利益的推動下,業界投資者將會積極獲取中小企業的信息。銀行根據業界投資者的態度可以了解到該企業的前景及變化中的還貸能力,不必重複對企業進行調查,大大降低了貸款前後的審查和監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