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企業的歸類分析

9.1.1我國企業發展狀況簡介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之一,本書在參考國內外有關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業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具有高價值和高增長潛力的中小企業提出了一種創新型的貸款擔保運作模式——“橋隧”模式。該模式區別於傳統模式,在擔保公司、銀行和中小企業三方關係中導入第四方(業界相關者:包括風險投資公司、上下遊企業等),從而架通了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在新型的貸款擔保模式下,將能實現四方共贏。本書使用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規範和實證兩個角度對這種新型的貸款擔保運作模式進行全麵地介紹,為進一步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和新的解決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吸納了大量社會勞動力。以中小企業為例,據測算國內生產總值的55.6%、工業新增產值的74.7%、社會銷售額的58.9%、稅收的46.2%和出口總值的62.3%都歸功於中小企業。現階段,我國的中小企業以占整個企業48.5%的資產,吸收了69.7%的勞動力就業。

根據第一次基本單位普查的數據:1996年,我國共有企業法人2628125個,其中從事單一活動或者位於一個地點的企業2446846個,從事多個活動或者位於多個地點的企業181279個;在這些企業裏,從事農、林、牧、漁業的59225個,從事製造業的1274209個,從事金融保險業的69019個,從事社會服務業的109386個;營業的企業有2156576個,停業的企業113802個,還在籌建的企業有36402個,其他企業10387個;國有企業442025個,集體企業1501114個,私營企業443970個,聯營企業4475個,股份製企業71830個,外資投資企業53930個,港澳台企業56832個。

9.1.2企業分類的標準

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學者按照不同的標準對企業進行劃分。

按照規模的差異,企業可以分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兩種;按照所有權的不同,企業可以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三種;按照經營方式的不同,也可以把企業分為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為了研究的方便,這裏采用第一種分類標準,將企業分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

由2003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可知,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結合行業的特點,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和資產總額等指標來劃分。

該規定明確規定:職工人數以現行統計製度中的年末從業人員數代替;工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製度中的年產品銷售收入代替;建築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製度中的年工程結算收入代替;批發和零售業以現行統計製度中的年銷售額代替;交通運輸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的銷售額以現行統計製度中的年營業收入代替;資產總額以現行統計製度中的資產合計代替。按照上述規定,以批發和零售業為例,零售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500人以下,或銷售額15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人及以上,銷售額1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的企業為小型企業。批發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1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中小企業標準有一個逐步變遷、動態發展的過程,劃分指標逐步完善,具體標準相應提高。在20世紀50年代,以企業擁有的職工數為標準來劃定,3000人以下的都是中小企業。到1962年則改為按照企業的規模為標準來劃分。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相關部門分別於1978年、1984年、1988年和1999年修改了中小企業的界定標準。1999年的製訂的標準認為,年銷售額或者資產總額在5億元以下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

9.1.3不同種類企業的分析

不同種類的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也會有所差異,比如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體製、效率、勞動力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上都存在差異。為了保持思路的連貫性,本節側重於分析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麵的不同。

(一)積累能力方麵

中小企業的市場地位低,與顧客和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差,無法獲得壟斷利潤。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前期的投入較多。

因此,較之大企業,其利潤率較低,資金積累能力差。2003年,中小企業的資產規模占總規模的60.74%,利潤總額占總利潤的53.99%。兩者相差7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較之大企業的盈利能力差。中小企業的積累能力差,這點也可以從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上看出來。

(二)短期融資能力方麵

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例反映了一個企業的短期融資能力。比例越高,企業的短期融資能力越強,就越容易從外部獲得資金;反之,則企業的短期融資能力越弱,就越難從外部獲得資金。

(三)融資難易程度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小企業的自我積累能力差,對外部資金的依賴性強。短期融資能力差,無法通過資本市場獲得長期資金支持。因此,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外源融資的難度勢必大大提高。據上海城市合作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調查,認為融資沒有困難的比例隻有18%。

9.2企業數據庫的建立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商業的惟一目的就是創造消費者。

在今天這樣一個技術先進、產品豐富、收入提高的時代,顧客無疑具有重要的發言權,誰了解顧客,擁有顧客,留住顧客,誰就是最大的贏家。對於擔保行業而言,目前正麵臨著激烈的競爭。據統計,浙江省擔保公司的數量為:1998年6家,1999年30家,2001年91家,到2005年年底已經發展到249家,2006年上半年各類擔保公司更是達到624家。擔保公司數量的急速增加,導致其生存狀況惡化。溫州目前有98家擔保公司,其中46家是2006年上半年新注冊的。但98家擔保公司中,72家處於閑置狀態,真正運營的20多家總盈利隻有103萬元,其中7家更處於虧損狀態。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顧客對於擔保公司的意義尤為重大。然而,擔保公司現階段的營銷觀念、營銷手段、資源利用都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因此,麵對這樣的形勢,必須從基礎抓起,將一些工作做的更深入更細致,才能提高擔保公司的經營水平和效益。

擔保公司存在普遍和突出的問題是決策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對信息的價值認識不足,缺乏對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各個部門的各項業務相對零散,無法為公司的客戶關係管理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企業數據庫的價值所在,實際上也是客戶關係管理的價值所在,就是它把分散在公司內外的關於客戶的數據集合起來,向公司及其員工提供關於客戶總體、統一的看法。企業數據庫的建立可把信息集成起來,同時錄入關於企業的其他相關信息,使得擔保公司對企業的看法更加完整。因此,從最基本的企業數據庫的建立、維護和完善開始,做好基礎工作,充分挖掘隱藏在數據背後的信息,才能在此基礎上正確地識別不同價值的企業,減少風險,從而獲得盈利。

建立企業數據庫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技術先進的國外跨國公司,也有許多失敗的案例,而最常見的原因是啟動階段目標設定太高。同時,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企業數據庫的要求不同,建立一個整齊劃一的數據庫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每個擔保公司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自己的企業數據庫。因此,這裏隻是簡單地提出一個建立企業數據庫的思路。

9.2.1企業數據庫建立的前期準備

(一)首先要尋找企業數據庫與擔保公司整體的契合點

建立企業數據庫,首先需要分析企業信息與擔保公司整體業務的關係。擔保公司目前的業務,不僅包括擔保業務,還包括投資業務、評審谘詢、投資顧問和專業培訓等多項業務。因此,企業數據庫的建立既要立足於擔保業務,同時又要超越擔保業務,兼顧其他業務的發展。企業數據庫與各項業務的結合點在於每一筆交易,或者說每一個賬號。因而統一每一個企業在不同交易中的賬號成為建立企業數據庫的契合點。否則,擔保公司在與同一企業發生不同的業務時,使用不同的賬號將不利於企業信息的彙總。

(二)改造擔保公司的現有基礎

後台業務部門是建立企業數據庫的主力軍,因此,建立企業數據庫首先需要對後台業務部門進行改造。第一,建立後台業務處理係統的體係框架,定義框架涵蓋的業務範圍,確定框架所依賴的信息標準,製定係統改造的整體計劃和實施方案。第二,隨著互聯網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各行各業,擔保公司應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計思想,提高信息技術水平,為構建企業數據庫掃除障礙。第三,在對現有信息清理的基礎上,加強後台業務處理係統與前台業務部門的聯係。各個擔保公司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已經獲得不少企業的相關信息。但這些信息有可能因為業務的不同,從而以不同的賬號為基礎。使用不同的賬號,會產生大量的冗餘信息,使現有係統無法進行數據分析。所以建設數據庫,要清除冗餘信息,統一數據格式。然後將現有業務係統中有關客戶的賬號數據,加載到中央的企業數據庫,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數據庫基礎環境。總之,通過構築完善統一的平台,真正發揮企業數據庫的作用。

(三)對外部的有用信息進行集中和處理

擔保公司目前的風險補償措施還不完善,社會信息和信用環境還不健全。因此,企業數據庫所包含的信息,不僅要包括正式的業務往來信息,而且還要包括其他的信息,比如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企業信息,銀行、券商、證券市場、稅務、電信這些行業擁有的信息等,甚至是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家庭的相關信息。獲得了這些信息後,以企業的賬號為基礎,進行信息的集中和處理。

9.2.2企業數據庫建立的實施

企業數據庫以企業中心數據庫為核心,還包括數據集成係統與決策分析係統。因此,擔保公司企業數據庫的實施主要體現在企業業務和外部信息處理、企業數據集成係統、數據倉庫和決策分析係統四大部分。

首先,將收集到的信息輸入到數據集成係統。這包括兩方麵的內容:

一方麵,從業務流程入手,完成企業業務聯係渠道的集成,將來自企業的所有業務集成到數據集成係統;另一方麵,按照外部經濟單位的不同,完成外部信息聯係渠道的集成。正如前文所提,擔保公司的業務包括擔保業務和投資業務等,這些信息主要由業務部門輸入。外部的信息包括政府部門等提供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輸入則由後台業務部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