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國有企業的產業經濟學分析框架(2 / 2)

7.1.2 產業演進與國有企業變革

國有企業的存在發展是特殊的、動態的,當前我們所看到的國有企業民營化變革,並不全是因為國有產權的內生低效率,筆者認為其同時也是產業發展演進的結果,比較典型地表現在以下方麵。

(1)自然壟斷產業邊界的變化。從產業演進的角度來看,自然壟斷產業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自然壟斷產業的壟斷性取決於其技術經濟特征以及市場需求條件(Vscusi,Vermon and Harrington,2000)。因此,產業演進過程中,部分自然壟斷產業的壟斷性不斷減弱甚至消失,這些產業或業務環節的可競爭性日益強化。自然壟斷特性的消失不僅意味著政府管製的多餘,也使得國有企業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產業特質基礎,從而出現以放鬆管製為特征的自然壟斷產業的自由化與民營化變革。20世紀80年代英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自然壟斷產業規製改革所推動的。

(2)戰略產業發展的成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在很多情況下擔負著推動戰略產業成長的使命,但隨著戰略產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國有企業在其間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日益減少,甚至成為了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國有企業占一國經濟的比重往往在一國工業發展的前期階段呈上升趨勢,進入工業發展成熟階段時達到最高值,隨後便不斷下降(世界銀行,1987;Sachs,1996)。

(3)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自工業革命以來,產業組織形式(Form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隨著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法律完善以及全球化的影響而不斷演進變革(柯穎、王述英,2007)。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組織日趨向著網絡化結構的生產網絡範式(Production Network Paradigm)方向發展(Sturgeon,2002)。產業組織的創新發展,改變著傳統市場結構的集中態勢和市場的進入與退出壁壘,並導致企業內部及企業間關係的整合,其中了包括國有企業所有權的變革。以國防產業為例,傳統大型國有軍工集團不再可能將產業鏈上所有的生產環節實行完全的縱向一體化,在分工越來越細、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和複雜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通過生產組織的網絡化將生產任務予以專業化外包反而更有利於效率提高與產業發展。因此,國防產業的民營化是適應當前產業組織創新發展的必然,將原先封閉的、一體化的國有軍工企業通過民營化的組織變革,轉變成為更加開放的、富有創新動力的產業組織形式。

7.1.3 產業規製與國有企業治理

產業規製是政府針對存在具有(自然)壟斷性、公共產品性、外部性等特征的產業,在結構、行為、績效等方麵出台規定予以管製的一種政策。在理論上,國家所有權與政府的產業規製都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訴求,政府在處理與行業之間的關係時,都力圖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因此,通過國有企業來介入與引導此類產業的發展也被視作是一種特殊的產業規製政策,即通過企業治理的權力來實現產業規製的目的。兩種規製方式有著不同的“委托—代理”機製及相應的製度設計,選取何者的關鍵在於比較兩者成本孰小。在特定產業內,政府產業規製與國有企業治理間存在著相互替代與互補的關係: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完全可以替代特定產業政府規製功能的實現;但是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的低效率不僅會影響投入產出效率,也會影響應有的產業規製績效,進而導致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理論上混合所有權會比純粹的國有或民營能更好地兼顧內部效率與社會效益,但這仍要取決於如何更好地將國有股東的公司治理與政府的產業規製職能整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