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中,不僅產品與勞務的無效供給過多與有效供給不足並存,而且從勞動力要素供給方麵看,也出現低素質勞動力供給大量過剩與高素質高層次專業人才供給短缺及流失同時存在的嚴峻形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就業供給比產品、勞務供給更重要,就業供給比產品、勞務供給的形勢也更嚴峻。本章將對就業供給的地位、中國目前就業供給的現狀及對策取向等問題進行分析。
第一節 就業供給的地位:第一供給的提出
人力資源曾被江澤民同誌譽為第一資源。我接受我的導師胡培兆教授的觀點,提出就業供給是第一供給、產品與勞務供給是第二供給的觀點,從而認為,在供給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就業供給比產品、勞務供給更重要。
一、企業隻有首先供應就業機會,然後才能供應產品與勞務
所謂就業供給,即勞動就業或勞動供給,它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參加某種有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社會經濟活動。顯然,就業供給應包括三層含義:(1)有勞動能力的人,具有勞動意願,能夠參加某種勞動;(2)勞動者能夠從其所從事的勞動中得到報酬或經營收入;(3)這種勞動屬於社會勞動,對社會有益,為社會所承認。就業供給不等於勞動力。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或勞動能力,是指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而勞動,則是勞動力的使用或支出。就業供給也不等同於勞動者。勞動者是勞動力的載體。
企業要供給產品或勞務,必須提供一定的勞動。而一切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的基本要素,即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其中,人的勞動是具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術的勞動者,通過消耗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去改造客觀自然物質,使其成為適合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勞動對象則是指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物體,即勞動加工的對象。而勞動資料或稱勞動手段,則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物質手段。在企業的具體生產過程中,以上三個基本要素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結合和相互製約的,缺少任何一個要素,企業的生產過程就無法進行。而其中,人的勞動則是企業生產過程中能動的主觀要素,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則是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客觀要素。一句話,就業供給在勞動條件占有關係不統一的條件下,是企業生產過程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之一,它也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居民需求首先是就業需求,然後才有產品、勞務需求
經濟學研究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是收入的支出,而且是以收入為基礎的。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首先是生產要素的投入,然後才有產出;有出售這一產品的產出,才有購買其他產品的需求。具體說來,居民需求應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主要取決於居民勞動要素投入的收入,而居民的工資收入又主要取決於居民勞動要素投入的收入,即就業供給的收入或報酬,勞動要素投入的要素收入越高,才可以產生更多、更高的消費需求。正因如此,喬治·吉爾德認為,克服貧困不可抗拒地仍然要依靠工作。為了向上爬,窮人不僅要工作,而且要比處在他們上麵的各個階級更加辛勤地工作。並認為努力工作是擺脫貧困的第一個原則。江澤民同誌則更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
三、就業供給質量的高低是加快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存量的差異是導致各國、各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主要因素。英國經濟學家瑟爾瓦爾曾經把人力資本係數引入生產的增加對產出和增長的作用,結果表明,隻要人力資本增加,必然使實際勞動供給增加,而實際勞動供給增加,必然帶動經濟的增長。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則更加明確指出,空間、能源和耕地並不能決定人類前途,人類的前途將由人類才智的進化來決定。並且他進一步測算了戰後美國各要素在農業生產增長中的貢獻。其結論是:物質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隻有 20%,而科技、教育等非物質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80%。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結果表明,勞動生產率與勞動者文化程度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關係,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可提高勞動生產率43%,初中畢業可提高108%,大學畢業可提高 300%。我國學者對中國 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經濟差異的定量分析進一步發現,物質資本增長因素隻占各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19%,其餘 80%則要歸功於人力資本等無形因素。正因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遠大於物質資本投資的收益率,江澤民同誌才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因此,就業供給是第一供給,它比產品、勞務供給即第二供給更重要。
四、就業供給問題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障礙
中國雖然是一個資源富饒的國家,但由於人口眾多,卻使得我國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比任何國家都要尖銳。有資料顯示,1949 年,中國是 5.4 億人在享用全國的自然資源,而到2001年底,全國人口已增加到 12.7627 億人,全國的自然資源按人均卻在顯著地下降。由於人口的基數過大,每年大約有22.3%的新增 GDP被新增人口消費所抵消。專家們認為,隻有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降為零,人口的規模得以保持常態狀態的狀況下,才能有效地降低資源消耗率。許多發達國家都是在實現了人口規模保持平衡後才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而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的專家預計,到2030年或2035年,中國人口總量達到最高值16億。從現在每年新增人口1 200萬至1 500萬,到零增長時的新增人口將達 3.89億人。由於人口眾多,必然導致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從而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道障礙,也是最大的障礙。同時,也使失業人口日益增加,就業供給嚴重不足,從而使我國的就業供給問題比其他任何國家更重要、更嚴峻。
五、就業供給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首位目標
在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學家與各國政府公認的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主要有:充分就業、穩定物價、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其中充分就業目標居於首位。因為失業率是效率與公平的結合點,失業率過高,必然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從而使得效率發生的社會環境產生變化,效率勢必由此大打折扣。失業率同時也是近期發展目標和長期發展目標的結合點。當前是未來的出發點,隻有把當前的就業問題處理得比較好,才具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同樣,隻有把未來的失業率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才能把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盡可能地發揮出來,否則就是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各國都把促進就業作為基本優先目標。尤其是在當今中國,就業供給問題更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政府所麵臨的十分棘手而又必須加以解決的一個跨世紀的頭號難題。並已成為決策者、社會團體、各地區、各單位乃至每個家庭、個人都關注的焦點和難點,並且也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因此,研究就業供給問題,無論是在理論層麵,還是在實踐層麵,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中國就業供給的現狀
由於體製轉軌、入世衝擊、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衡、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國企改革力度加大、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政府機構改革、世界經濟增長趨緩等種種原因,中國目前的就業供給壓力比世界其他國家,更比我國以往任何時候形勢都更嚴峻、更緊迫。概括起來,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理論研究及政策指導的嚴重滯後
失業,作為市場經濟的範疇,是市場化進程中勞動力配置規律起作用的必然結果。西方對失業的經典解釋是指:“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調往新工作崗位或未能按當時通行的實際工資率找到工作的人。”“在美國,凡年滿 16 歲而沒有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都稱為失業者。以下這些人也算作失業者:(1)被暫時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崗位的人;(2)等待於30 天之內到新的工作單位報到的人;(3)由於暫時患病或認為本行業一時沒有工作可找而不尋找工作的無業者。”失業的實質就是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同生產資料的分離。
麵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失業現狀,由於受傳統理論和傳統體製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我國對失業問題的理論研究明顯嚴重滯後。其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對“失業”、“下崗”、“再就業”等概念定義不清。(1)是對“失業”概念定義不清。我國的傳統理論把“失業”看成是一個製度範疇,把失業看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從1990年起,中國才開始正式使用“失業”和“失業率”的概念,但至今我國官方所指失業人口一般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口,且將它界定為“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 歲以上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登記求職的人。”顯然,我國官方對失業的定義既不符合國際統計慣例,更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當前的失業人口現狀。我國理論界對失業的定義更是眾說紛紜,至今未形成一種經典性解釋。(2)對“下崗”概念定義不清。從全國的角度至今未對“下崗”一詞做出統一科學規範的定義。使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企業對下崗有著不同的理解,從而造成對下崗認識出現混亂的局麵。比如,有的把在企業內部轉崗安置的也納入下崗之列;很多人從企業下崗後自己很快找到新的就業崗位的,但原企業和當地勞動部門不了解,把這些已實現再就業的還計算在下崗職工之列等等。(3)對“再就業”的概念定義不清。對職工下崗後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不同單位性質、工作期限長短不一的新單位,這些算不算實現了再就業也沒有明確的說法。
其次,各部門對失業人口尤其是對我國城鎮隱性失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統計沒有一個公認的客觀標準和統計口徑。
再次,對下崗職工的動態變化缺乏了解的途徑和手段。一種情況是:企業讓職工下崗後,沒有及時向勞動部門申報職工下崗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是:由於職工下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的雖然在認定上已經實現了再就業,但在找到新的單位後又下崗。有的職工一年可能多次變換變位,而有關部門以年為統計周期,無法及時了解下崗職工就業的動態發展情況。另外,有的地方政府給企業規定職工下崗最高限定比例,從而使企業不可能把超過這一比例的情況如實向有關部門上報。
由於在理論上對“失業”等概念界定不清及統計口徑不一致,再加上對下崗職工動態變化情況缺乏及時了解,勢必導致對中國目前失業人口統計結論的不一致,以致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失業人口的總體狀況缺乏準確把握,勢必模糊中國目前失業人口的現狀及分布特征,影響中國就業工作的具體政策操作,從而製約或影響中國就業工作的進程及效果。
此外,中國對解決就業問題的職責不明確,任務不具體,並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從而不利於調動各部門、各方麵的積極性。
二、中國將麵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失業人口大國的嚴峻現實
失業是困擾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減少失業、擴大就業是當今世界各國麵臨的一項全球性課題。1990年以來,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大量隱蔽性失業人口,有人甚至認為21世紀全球將爆發一場沒有硝煙的就業戰爭。截至2002年底,全世界共有1.8億失業人口。
從官方統計數字看,中國目前的失業人口並不多,但卻也呈直線上升趨勢。1992 年,城市登記失業人口為393.9萬人,登記失業率為2.3%,到2001年底,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增加到681 萬人,登記失業率則上升到 3.6%。2003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至4.3%。
實際上,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僅僅隻是最低程度的一種口徑計算,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國當前的就業壓力。中國的實際失業人口(包括城鄉的顯性失業人口和隱性失業人口在內的綜合失業人口)卻規模巨大,而且隨著我國國企改革的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全麵調整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入世的衝擊,中國的失業人口還將逐年增加,中國將麵臨世界最大的就業競爭。有學者估算,若考慮下崗職工、國有企業的冗員、農村剩餘勞動力及新增勞動力等因素,中國目前城鄉綜合失業人口達1.89億規模之多,相當於全部勞動力人數的 1/4(趙曉,200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為8.88億,多於所有發達國家的勞動力人口數。據中國社科院 2002年度《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對全國50名學者和官員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城鎮的實際失業率已達到7%的警戒線,遠高於目前官方公布的登記失業率為 3.6%的標準。而且其中72.73%的專家學者認為,近一、兩年城鎮失業率增加1到 2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最大,並提出主張我國的經濟政策應以就業為核心。而中國的實際失業率則更高,1999年達15.9%。
另據學者預測,“十五”期間中國勞動力供求矛盾將十分突出,每年需就業人口總數約2 000萬人,而每年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隻有1 600萬個,再加上現有失業人數,五年下來累積的失業人數總共將達到4 000 萬人(趙曉,2002)。中國的失業率有可能超過國際警戒線12%,接近於 14%。從而使中國麵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失業人口大國的嚴峻現實。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日益增加的失業人口在失業時間及失業的地區、行業分布上具有相當集中性,失業麵則不斷擴展。從失業時間看,中國的失業人口大部分是1993年後形成的,近幾年來,失業人口比例逐年增大;從區域分布看,我國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主導產業單一、大型國企集中的基地型城市;從行業分布看,我國失業人口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紡織業、批零貿易及餐飲業、社會服務業等行業;從失業的層麵看,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經濟發達地區到不發達地區,從傳統產業到多種行業,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到大專生、本科生,我國失業麵不斷擴展。中國失業人口規模及分布的現狀特征決定了“十五”後期中國就業問題的緊迫性、嚴峻性、長期性及艱巨性。